Ⅰ 醫院污水處理方案
醫院污水處理方案 (一)
醫院污水處理方法和工藝流程是根據處理對象而確定的,其處理對象有懸浮物、飄浮物、有機物、放射性同位素、病菌、病毒、酸鹼等。其中危害較大的是病原體,茲分述如後。
( 1 )懸浮物及飄浮物
一般均在病房出口處設置化糞池。污水進入化糞池後,其中比重較大的污染物在池中沉澱分離,發酵消化。在沉降過程中也夾雜一些病毒病菌隨之沉降,故污泥也應作相應處理。化糞池出水仍會攜帶一部分漂浮物和機械雜質進入消毒池,這將影響消毒劑的殺菌效果,因此,污水進入消毒池前應得到充分沉澱和簡單的過濾。
( 2 )有機污染物
醫院污水的有機物一般小於城市污水, BOD5 多在 100 毫克 / 升左右。可以利用水體本身的自凈能力將其消化。但如果直接排入要求較高的地表水體、風景區等時,則對其有機物要進行處理,一般多採用生物處理法。
( 3 )放射性同位素
由於原子核自發蛻變產生射線,它的存在使污水具有放射性污染,無法人為的改變污水中放射性物質的強度和性能。因此只有用稀釋或濃縮的辦法來降低或避免其危害。對於這種污水可根據放射性物質的種類、半衰期長短來決定其處理方法。對於半衰期短的元素,採用儲存的方法或用稀釋方法進行處理;對於半衰期長的放射性物質可採用物理、化學或生物法處理,將其先從污水中分離出來。根據調查,目前一般醫院中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均系半衰期較短者,而且污水量較少,故通常採用儲存法處理。
( 4 )寄生蟲
寄生蟲卵來源於糞便中,其比重大於糞便污水(約 1.02-1.04 ),故可通過沉澱將其從污水中分離。一般用蛔蟲卵作為寄生蟲的死亡標准,即當蛔蟲卵死亡時,便認為其它蟲卵均已死亡。蛔蟲卵在外界可活 1-5 年,但在發酵環境中,生命期則大大縮短。在堆積的糞便中,夏天能活 7 天,冬天能活 21 天。常採用的化糞池,污泥清掏周期在三個月以上,寄生蟲卵完全可以在池中沉澱,在發酵環境中殺滅。
( 5 )病毒
病毒是一種遠比細菌小的物體,他們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必須在一定的活細胞中才能生存繁殖。在人類的傳染病中 80% 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一般來說耐冷不耐熱(但肝炎病毒對熱、乾燥和冰凍均有一定抵抗力,如甲型肝炎耐熱 56 ℃, 1 小時以上;乙型耐熱 60 ℃, 4 小時以上),不過所有病毒對高溫煮沸和強氧化劑都很敏感,因此可投一定濃度的氯使其滅活。
( 6 )傳染病菌
傳染病菌的種類很多,但其活動規律則大同小異,一般在 PH 值 5-9.6 范圍內生存,當 PH 值超出此范圍病菌即死亡。在清水中能活一個多月,但在糞便污水中生活時間較短。這是因為: a. 糞便污水中含有自身分解生成的氨,可起殺菌作用; b. 大便分解還能產生某些滅菌素使細菌滅活。另外大部分病菌(除破傷風為厭氧菌外)都是好氧的。利用這一特性,如將水池加蓋密封,一方面由於有機物分解消耗大量氧,另一方面因池子密封補氧困難,導致污水中溶解氧減少,致使好氧病菌在缺氧下自行消滅。
此外,在化驗室、檢驗室中還有鉻、汞等重金屬存在,可用化學方法去除。
綜上所述,醫院污水是一種極其復雜的體系,因此,採用常規處理方法很難達到滿意的效果。
近來發展起來的臭氧水處理技術,在醫院污水處理工程上被廣泛應用,收到了極好的效果,這是因為臭氧比氯、漂白粉、二氧化氯具有更強的氧化能力,可以比氯快 600-3000 倍的速度殺死包括氯不能徹底殺死的所有細菌、病毒等;可將某些重金屬離子 Pb 、 Hg 等氧化沉澱達到分離的目的;另外臭氧還可降低生化耗氧量( BOD )和化學耗氧量( COD )、去除亞硝酸鹽和脫色、除臭等。經此處理的'醫院污水,可大大提高排放標准,甚至可返回作為非飲用水使用。
醫院污水處理方案 (二)
濰坊現代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分享醫院污水處理工藝:醫院污水來源成分復雜,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學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等,具有空間污染、急性污染和潛伏污染等特徵,不經有效處理會成為一條疫病擴散的重要途徑和嚴重污染源環境。本文主要介紹了MBR工藝處理醫院污水。
一、醫院廢水的特點
醫院各部門的功能、設施和人員組成情況不同,產生污水的主要部門和設施有:診療室、化驗室、病房、洗衣房、X光照洗印、動物房、同位素治療診斷、手術室等排水;醫院行政管理和醫務人員排放的生活污水、食堂、單身房、家屬宿舍排水。不同部門科室產生的污水成分和水量各不相同,如重金屬廢水、含油廢水、洗印廢水、放射性廢水等。而不同性質醫院產生的污水也有很大不同。醫院污水來源成分復雜,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學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等,具有空間污染、急性污染和潛伏污染等特徵,不經有效處理會成為一條疫病擴散的重要途徑和嚴重污染源環境。
二、醫院污水的來源、水量
(一)、醫院污水的來源
醫院排放廢水的主要部門和設施有:診療室、化驗室、病房、洗衣房、X光洗印、同位素治療診斷室、手術室等;還包含醫院行政管理和醫務人員排放的生活污水、食堂、宿舍排水。
(二)、醫院污水的水量
設備較全的大型醫院平均日污水量在400-600L/(床。d),K=2.0-2.2
一般設備中小型醫院平均日污水量在300-400L/(床。d),K=2.2-2.5
小型醫院平均日污水量在250-300L/(床。d),K=2.5
K—小時變化系數
三、醫院污水的水質特徵
醫院污水的主要污染物包含病原性微生物、有毒、有害的和含放射性污染物三大類。
病原性微生物及其控制指標:
通常把大腸菌群數和糞大腸群數作為衡量水質受到糞便污染的生物學指標。
醫院污水和生活污水中經水傳播的疾病主要是腸道疾病,由病毒傳播的疾病有肝炎、小兒麻痹等。
有毒有害物質及水質指標:
pH:醫院的酸鹼污水主要來源於化驗室、檢驗室的消毒劑的使用及洗衣房和放射科等,可對管道造成腐蝕或影響消毒劑的使用效果。
SS:影響水體外觀和氯化消毒滅活效果。
BOD和COD:大部分來自生活系統排水,可生化性能良好,( )但醫院廣泛使用的消毒劑對生物處理是不利的。
動植物油:來自食堂排水,影響水體溶解氧和醫院含菌污水的消毒效果。
總汞:包含有機、無機、可溶和懸浮的汞,可是人體發生全身性的中毒。主要來自於口腔科、破碎溫度計和某些使用汞的計量設備汞的流失。
醫療單位在診斷和治療中用到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其衰變過程中產生α、β和γ放射性,在人體內積累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放射性在污水中的濃度以Bq/L表示。放射性液體廢物按其放射性濃度水平分為不同的等級:
第Ⅰ級(低放廢液):濃度≤4×106Bq/L。
第Ⅱ級(中放廢液):濃度為4×106Bq/L~4×1010Bq/L。
第Ⅲ級(高放廢液):濃度>4×1010Bq/L。
醫院放射性污水主要來自同位素治療室,應針對這一部分污水單獨設置衰變池處理,達標後再排入綜合下水道。
四、醫院污水的處理技術分析
醫院污水的處理主要根據醫院的規模、性質和處理污水排放去向,進行工藝選擇。醫院污水處理所用工藝必須確保處理出水達標,主要採用的三種工藝有:加強處理效果的一級處理、二級處理和簡易生化處理。
其選擇原則如下:
傳染病醫院必須採用二級處理,並需進行預消毒處理;
處理出水排入自然水體的縣及縣以上醫院必須採用二級處理;
處理出水排入城市下水道(下游設有二級污水處理廠)的綜合醫院推薦採用二級處理,對採用一級處理工藝的必須加強處理效果;
對於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小型綜合醫院,條件不具備時可採用簡易生化處理作為過渡處理措施,之後逐步實現二級處理或加強處理效果的一級處理。濰坊現代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銷售:*****主營產品:醫療污水處理設備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鄉鎮醫院污水處理設備 衛生院污水處理設備
MBR工藝處理醫葯污水的特點:
採用膜生物反應器作為主處理單元,它具有抗沖擊能力強,出水水質優質穩定,其處理構築物全部置於地下,佔地面積小,布局合理。PLC櫃置於地上控制室內,使管理較為簡單。
MBR工藝由於高效的固液分離作用,出水懸浮物濃度低,細菌和病毒失去了附著或包裹的屏障,易於被滅活,能有效去除SS和細菌。
膜組件的高效截留作用使反應器內保持了較高的生物量,提高了生物處理效率,由於MBR的截留作用使微生物富集,可使世代周期較長的硝化細菌得以保留和繁殖,從而到達了很好的脫氮效果。
反應器內微孔曝氣,不僅提高了充氧效率,而且優化了反應器的水力條件。微孔曝氣給生物接觸氧化提供了足夠的溶解氧,曝氣系統有助於膜兩側的翻水,強化了氣體對膜的剪切作用,有利於氣液兩相流間的傳質,使處理系統的正常穩定運行。
醫院廢水處理產生的剩餘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病原微生物,處理不當會造成二次污染。所以維持在高污泥濃度條件下運行,可有效地解決排泥問題。MBR剩餘污泥產量低,並且將剩餘污泥迴流到調節池中,從而達到系統污泥零排放,大大節省了污泥處理的經費問題,有利於污泥資源化管理。
Ⅱ 醫療污水處理的余氯含量多少算是達到環保指標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如比色卡)就能測出來的
根據《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准》總氯排放限值值為0.5mg/L(日均)。
由原國家環境保護局批准、原國家環境保護局和國家技術監督局聯合發布的《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中,已經對醫院、獸醫院及其他醫療機構的污水排放要求做出規定。
自該標准生效之日起,代替包括《醫療機構污水排放標准(試行)》(GBJ48-1983)在內的18項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因此,自1998年1月1日起,《醫療機構污水排放標准(試行)》GBJ48-1983已經作廢。
(1)水質樣品的採集、運輸、保存嚴格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 91-2002)、《水質 采樣技術方案設計技術指導》(HJ 495-2009)、《水質 采樣技術導則》(HJ494-2009)和《水質采樣 樣品的保存和管理技術規定》(HJ 493-2009)的技術要求進行。分析方法為認證有效方法。
(2)所有監測人員持證上崗,嚴格按照質量管理體系文件中的規定開展工作。
(3)所用監測儀器通過計量部門檢定並在檢定有效期內。
(4)各類記錄及分析測試結果,按相關技術規范要求進行數據處理和填報,並進行三級審核。
Ⅲ 醫院醫療廢水如何處理氨氮超標
醫院醫療廢水中含氨氮、COD、重金屬、 消毒劑、病原體、酸、鹼、有機溶劑等放射性有害物質,因此其排放標准較高,管理較嚴。
關鍵詞:醫院醫療廢水;氨氮超標;反硝化細菌
通過案例,分享關於醫院醫療廢水氨氮超標如何處理。
項目地址: 河南省盧氏縣
項目情況:
1.進水含有大量懸浮物,其中大多數為可溶性懸浮物,其來源主要來自化糞池。
2.通過檢測進出水氨氮濃度均在100mg/L左右,則好氧池無硝化作用。
3.進水氨氮濃度較高,好氧池設計停留時間較短。
項目分析:
1.由於化糞池大量的懸浮物進入生化系統中,人糞通過氨化作用而導致進水氨氮高於平常醫院廢水中氨氮濃度。其次,污水站並未做污水的分類收集,如手術台下來的污水含血紅蛋白高,也是影響氨氮濃度上升的原因之一。
2.經過使用在線監測儀測出,進出水氨氮濃度基本一致,氨氮無降解作用,則說明好氧池內無硝化菌或硝化作用小。
工程師 解決建議:
1.加大清理化糞池頻次,一季度清理一次。
2.二沉池污泥沉澱後,每隔2天由提升泵進入污泥池儲存,提升泵每次運行15分鍾。儲存污泥池的污泥每隔15天由提升泵提升至罐車或吸污泥車運至具有相應處理資質的單位或部門進行最終處理。
3.好氧池投加硝化菌種以增加硝化作用:在O1池投加50公斤硝化細菌,在O2池投加20公斤硝化細菌。
4.好氧池投加懸浮球填料,增加好氧池內生物量,以解決或減緩好氧池停留時間短的問題,投加懸浮球填料的量為40立方。
註:以上為簡易解決方案,具體實施,將溝通清楚決定的解決思路後,詳細擬定。降解氨氮使用硝化細菌,用於好氧池(曝氣池)。
甘度 | 做好菌種 做好服務
Ⅳ 實驗室廢水處理方法和裝置有哪些
實驗室廢水有很多種下面我詳細的說一下
氧化還原中和沉澱法
此類方法多適用於含六價鉻和具有還原性的有毒物質及金屬的有機化合物。主要用於處理含氰、含酚、含硫化物的廢水。常見的工藝過程是向廢水中加入氧化劑 ,經過氧化還原反應後 ,使高毒性的物質轉化為低毒性的物質 ,再經過混凝、沉澱將其從反應體系中除去。C r6 + 和 C r3 + 的無機物最高允許排放量分別為0. 5 mg /L 和 3. 0 mg /L。含鉻的廢液可用鐵、鋅等作還原劑 ,用廢鹼液中和沉澱後 ,轉化為難溶鹽除去。
2.硫化物沉澱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含汞、鉛等金屬的呈酸性的實驗廢水。一般是向廢水中加入硫化鈉 ,生成難溶於水的金屬硫化物 ,然後與 Fe (OH ) 3 共沉澱而分離出去。
3.絮凝沉澱法
絮凝沉澱法不僅是處理許多工業企業污水中重金屬的有效方法 ,也是實驗室廢水處理的一種可行
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含重金屬較多的實驗廢水 ,加入合適的絮凝劑 ,在弱鹼性條件下可以形成絮狀沉澱 ,有效去除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 ,降低廢水的化學需氧量 ( COD ) 。
4.活性炭吸附法
這種方法多用於處理物理、化學方法不能處理的微量呈溶解狀態的有機實驗廢水。有機實驗廢水含有大量的廢溶劑、實驗殘液、有機酸等。其濃度高、排放量少的特點很適合活性炭吸附法處理。處理工藝流程為先把廢水中的有相分離出來 ,再用活 性炭吸附 , COD 的去除率可達 93%
5.焚燒法
每種處理方式都有其特定的處理性能 ,都不是萬能的。焚燒法一般適用於形成乳濁液之類的液。但要特別注意避免燃燒產生的毒氣造成二次污染。例如 ,對於只含有 C, H , O 元素的有機廢物在燃燒時一般不會造成二次污染 ,而含有鹵素 N , S等元素的有機廢物焚燒時將會釋放多種有害氣體。
6.生物實驗廢水的處置方法
處理生物實驗廢水常用的方法是熱力消毒滅菌和化學葯劑消毒滅菌。熱力消毒滅菌法是通過高溫加熱使廢水溫度達到或超過某些有害微生物存活溫度的最高極限 ,殺死細菌 ,以確保排出廢水的安全。化學葯劑消毒滅菌法則是利用各種化學葯劑對廢水中的有害微生物進行殺菌消毒處理 ,目前常用的消毒工藝有臭氧消毒、氯消毒、鹼消毒等。在實際操作中 ,可以採用熱力和化學葯劑相結合的消毒滅菌方式 ,安全有效地處理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廢水。
詳細的可以看水天藍環保裡面有詳細的解答
Ⅳ 監測方案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效開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備一份具體、詳細、針對性強的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具有內容條理清楚、步驟清晰的特點。那要怎麼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監測方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監測任務
20xx年全市實現城鎮污水處理率83%,其中我市一類縣市區的污水處理率為85%,均屬中心城區,其污水處理廠管理不屬各區,建議不劃為各區監測考核指標。
二、監測指標任務分解
三、指標解釋及計算方法
縣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是指報告期內縣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總量與污水排放總量的比率。計算公式:污水處理率=(污水處理總量/污水排放總量)×100%。
污水處理總量:等於污水處理廠和其他污水處理裝置處理的污水量之和,其中其它污水處理裝置是指在廠礦區設置的處理工業區工業廢水並處理周邊地區生活污水的小型集中處理設備,還包括在遠離市政管網的居民小區、度假區等設置的小型污水處理裝置。
污水排放總量:指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排放總量,可按當地供水總量乘以污水排放系數確定。
四、主要工作重點
1、納入全省城鎮「兩供兩治」20xx年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項目按照時間節點達到建設進度要求,完成項目建設任務。
2、開展縣以上中心城鎮排污口截污工作,制定實施方案,完成普查工作和50%以上的截污口改造。
3、開展縣以上中心城鎮窨井蓋防盜、防墜工作,制定實施方案,完成普查工作和50%以上的改造任務。
4、完成平江縣城鎮污泥處理處置廠建設,規模20噸/日。其他縣城可根據實際開展污泥無害化處置項目的立項工作。
5、市中心城區啟動污水再生利用項目的立項工作。
6、加強縣以上中心城鎮污水處理廠運營監管,確保運營負荷、處理水量和排水水質達到設計標准,提高污水處理設施的運營效益。
五、核查辦法
對各縣(市)區住房城鄉建設系統採取月調度、半年檢查、不定期督查、年終考核的方法。即各責任單位於每月5日前將上月任務完成情況報市污水處理管理處,並按時填報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運營信息平台;每半年對縣(市)區完成工作任務情況進行檢查,並不定期地進行專項督查督辦;年終組織進行驗收,並將驗收結果報市為民辦實事考核辦、市統計局綜合評估認定。
六、工作要求
1、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全市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把為民辦實事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踐行點,進一步增強辦實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建立健全領導責任制,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並組建專門工作班子認真落實,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
2、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各相關部門要明確工作責任,科學制定工作措施,狠抓落實。完成工作目標的數據由主要責任單位牽頭統計匯總,相關單位負責提供,並由當地統計局評估認定。各相關責任單位要堅持分級負責,通力合作,加強協調,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確保工作質量和全年目標任務完成。
3、強化管理,嚴格考核。我局除重點安排在年中和年底進行檢查驗收外,還將不定期到部分縣(市)、區進行抽查督辦。全市建設系統各有關部門要及時研究解決落實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認真研究和完善推進項目後續管理的政策措施,真正把實事項目辦成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一)監測目的
及時、准確、全面地反映公司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為環境管理、環境污染防治提供依據,確保廢氣、廢水、雜訊等污染物達標排放。
(二)監測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工業污染源監測管理辦法(暫行)》、《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環境保護管理規定》、《廢塑料回收與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術規范》、《進口廢塑料環境保護管理規定》等相關規定,結合公司生產工藝過程及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和公司環評中環境監測管理要求等內容,制定本監測方案。
(三)監測范圍
定期對公司廢氣、廢水、雜訊等污染物排放狀況進行監測。
(四)監測要求
1、廢氣監測
監測項目:
(1)有組織:顆粒物;
(2)廠界無組織:非甲烷總烴、顆粒物。
監測頻次:非甲烷總烴至少每季度監測一次,其餘因子監測頻次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執行。
監測點位:有組織廢氣監測——排氣筒預留采樣口;無組織廢氣監測——廠界四周。
監測方法:委託XX市環境監測站監測。
2、廢水監測
監測項目:pH、CODCr、BOD5、色度、SS、NH3-N、磷酸鹽、石油類;監測點位:接管口。
監測方法:委託XX市環境監測站監測。
3、雜訊監測
監測項目:對公司廠界晝間、夜間雜訊進行監測。
監測頻次: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執行。
監測點位:四周廠界外一米。
監測方法:委託XX市環境監測站監測。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深入實施食品放心工程,進一步加大我縣食品監管工作力度,全面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水平,努力把我縣打造成為「食品安全示範縣」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結合我縣實際,特製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廣泛發動群眾,拓寬信息渠道,充分發揮各級組織和監管人員的作用,建立一支專業人員和群眾參與相結合的食品安全監督隊伍,提高基層食品安全監管能力,逐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確保我縣食品安全。
二、工作目標
(一)實現全縣食品安全監管網路覆蓋率和網路運行率分別達100%。
(二)把我縣建設成為「食品安全示範縣」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三、監管網路
建立以縣政府職能部門為主導、鄉鎮人民政府為基礎、村委會(社區)和企業參與的三級食品安全監管網路。
(一)一級監管網路建設——縣食品安全委員會領導小組,負責全縣食品安全動態監管工作,制定全縣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目標。
1.縣食品安全委員會成員單位,依據各自工作職能,組織監管相關領域的食品安全工作,加強對監管對象各個環節的全面監管。
2.各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本部門食品安全工作第一責任人,分管負責人為第二責任人,按照 自治縣食品安全監管各成員單位職責,完善工作機制,切實做到機構到位、人員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確保責任領域的食品安全。
3.各成員單位要依據職責分工,在本系統內設立食品安全監管員,並將系統監管員名單報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備案。
(二)二級監管網路——各鄉鎮人民政府、工業園區要成立食品安全領導小組,負責本鄉鎮、園區的食品安全工作。
1.各鄉鎮人民政府要對轄區食品生產、加工、流通領域和餐飲店、食堂和農村家宴的食品安全進行監督管理,及時向縣食品安全委員會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有關情況,並負責村級食品安全網路建設。
2.落實鄉鎮人民政府行政「一把手」為食品安全監管第一責任人和分管負責人為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加強對食品安全工作的組織、指導和協調,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3.縣工業園區管委會要加強對園區內生產、加工、流通和職工食堂食品安全的監管,落實專人負責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三)三級監管網路——成立以各村(社區)和食品生產、加工、經營企業為主體的食品安全管理網路。
1.將食品安全監管網路延伸到村(社區)和食品生產加工經營單位,各村(社區)和食品生產加工單位也要相應成立食品安全領導小組,由村委(社區)主任和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任組長,具體負責本村(社區)及本單位的食品安全工作。
2.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要以企業法人為食品安全第一負責人,由各監管部門與所監管企業簽訂食品安全承諾書,明確企業主體責任,努力構建多環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工作職責
(一)宣傳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知識,積極引導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者)誠信守法,增強群眾食品安全意識。
(二)受理轄區內食品安全投訴舉報,組織和配合對食品違法經營行為及侵害群眾合法權益的事件調查處理,並及時總結上報。
(三)加強對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的監督,嚴密監控和預防違法生產經營行為的發生,一經發現立即進行查處。
(四)廣泛征詢有關食品安全監管意見,重點收集人民群眾最關心、反映最強烈的突出問題,分析研究轄區內食品安全監管薄弱環節。
五、工作制度
各職能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要嚴格按照《 市食品安全管理辦法》、《 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年食品安全工作意見》( 府發〔 〕9號)、《 自治縣 年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季行動工作方案》( 府辦發〔 〕75號)規定,認真開展食品安全監管網路建設,制定工作方案,層層簽訂責任書,建立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制定和建立相應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機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按照「政府主導、屬地管理、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網路建設,把加強基層食品安全網路建設作為重點。通過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項報告、責任追究、投訴舉報、事故處理程序等一系列制度,進一步完善協調聯動的工作運行機制。
(二)嚴格責任落實。相關責任部門和鄉鎮政府要依據食品安全責任制的有關要求,切實擔負起各自的工作職責。按照目標責任書的要求,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層層分解責任,切實把責任落實到單位、人頭。加強食品安全業務培訓,提高食品安全工作者的素質,有效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
(三)強化輿論宣傳。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路等新聞媒體和食品安全信息網站,加強對食品安全工作舉措和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在媒體開設專欄,增強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意識,引導人民群眾樹立科學、理性、健康的新型消費理念。積極發動基層組織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推動食品安全進社區、進農村、進市場,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提高人民群眾的維權意識和參與意識。建立公開舉報和媒體公示制度,發揮食品安全監督員的作用,擴大社會監督范圍,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要加大信息報送工作力度。各級各部門要按照及時、准確、全面報送的原則,根據不同階段工作開展情況,以簡報、圖片和小結等形式報送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
為了確保放射源周圍環境的安全,了解放射源擬用位置周圍環境的輻射現狀,特製訂本計劃。
一、委託山西省輻射環境監督站承擔放射源擬用位置周圍環境輻射劑量的監測。
二、對於放射源周圍輻射環境背景值監測,按GB/T14583《環境地表γ劑量率測定規范》進行,對於放射源安裝後周圍輻射環境的監測,按HJ/T61-20xx《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進行。監測數據認真記錄,妥善保存,並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
三、檢測內容:放射源運行期間,監測的內容主要是周圍環境γ輻射劑量率的監測。
四、監測頻次:
1、放射源正常運行時,每年進行兩次監測,數據存檔備案;
2、放射源進行維修前後,應分別進行一次監測;
3、事故發生後,在事故處理前後對其周圍環境分別進行一次監測;
4、放射源退役時,應進行一次退役監測。
五、監測點的位置:
1、放射源正常運行和維修前後的監測點位置為:鉛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處;
2、發生事故時監測點的位置為: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區域。
3、放射源退役時的監測點位置為:鉛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處、過去安裝或存放場所。
一、監測指標
(一)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總烴、顆粒物。
(二)雜訊(廠界)。
(三)☆如環評有破碎清洗工藝必須監測廢水。
二、監測頻率每年四次(每季度一次)。
三、應急監測預案
(一)目的
為在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時,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經濟損失,在事故處理和應急情況下,迅速及時地進行環境監測,制定以下預案。
(二)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於XXXXXX有限公司范圍內發生的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情況監測。
(三)基本原則及應急監測措施
1、基本原則:本預案是XXXXXX有限公司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服從各級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理預案指揮部的具體指揮和領導。堅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日常監測服從應急監測原則。
2、應急監測措施:
(1)公司環保安全部門在接到環境污染事故信息、後,按環境污染信息報送規定上報市環保局。同時立即與市壞境保護監測站聯系,及時判斷可能的.污染因未,進行應急准備,並立即組織有關人員,分別進行現場監測采樣和化驗准備工作。
①人員准備:技術人員現場X名,采樣人員X名,化驗人員X名,司機X名。
②做好采樣容器的准備工作。
③及時協調市環保監測站化驗室負責分析化驗人員做好相應的分析項目的一切准備工作。
(2)監測人員在接到環境污染事故信息後,必須在XX分鍾內到達現場采樣,並在XX分鍾內送到化驗室。
(3)協調市壞保監測站化驗人員快速、准確地完成樣品.分析,及時出具數據,並保留樣品。
(4)當對某污染物缺少監測手段時,應立即對外請求支援。
(5)監測數據可用電話或書面形式娜最快速度上報應急指揮部。
(6)應急監測應做到從事故的發生直到事故的處理終結全過程的監測,監測次數以能滿足減少損失和事故處理以及事故發生後的生產恢復為要求。
應急監測點位及次數表
(四)應急監測網路圖
公司應急指揮——環保及安全部門主任——市環保監測站——監測分析人員及司機
(五)應急監測流程圖
指揮部——保及安全負責人、市環保監測站負責人——現場采樣組、化驗分析組——分析技術人員審核
四、委託監測
由於我公司沒有相應的監測資質和設備,日常環境監測工作(每年四次)委託XXXXXX環境保護監測站(或XXXXXX環保公司)監測。
五、附件
(一)委託合同(環境監測技術合同)
(二)XXXXXX環境保護監測站(或XXXXXX環保公司)資質證明。
為認真貫徹落實《傳染病防治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傳染病防治執法檢查力度,依法糾正、查處違反衛生法律法規的行為,嚴格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結合我區實際,特製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依法做好傳染病防治和醫院感染監督工作,切實履行傳染病防治監督職責,嚴格落實責任制和責任追
究制,促進傳染病防治及醫院感染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維護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監督檢測依據
采樣檢測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醫院消衛生標准gb15982、1995)
三、監督監測對象
(一)區級發證和管轄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
(二)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四、監督監測內容和范圍
(一)醫療機構
傳染病疫情報告、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醫療廢物處置、艾滋病防治、消毒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以及消毒滅菌效果監測(微生物培養)。
(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傳染病疫情監測、疫情信息報告管理、疫情調查處理、醫療廢物處置等情況。
五、工作要求
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區級發證和管轄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充分認識開展傳染病防治和醫院感染監督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各部門加強配合,各負其責,突出重點,嚴格按本實施方案的要求按時完成工作任務。
(一)區衛生監督所職責
負責執法監督檢查工作,制定樣品抽樣的范圍、數量、順序、檢驗項目等工作,印製和填寫相關表格和單據。
(二)區疾控中心職責
負責完成現場采樣監測培養並按時出具結果報告。
(三)監測樣品抽檢范圍和數量
1、治療室、手術室、產室、嬰兒室、消毒供應室、口腔科、內窺鏡室等科室為監測的重點部位,采樣內容為空氣、工作檯面、無菌物品、消毒液、醫護人員手錶面。
2、二級規模以上醫院根據科室設置采樣20—30份,鄉衛生院、門診部以及同等規模的醫療機構采樣5---10份,其它診所采樣2---5份。
六、時間安排
6月~9月。
一、工作目標
具體目標: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哨點醫院(區一醫院)全年收集報送病例信息不少於50份;食源性疾病病原學監測不少於100份樣本;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必須100%上報。
二、監測內容
1.食源性疾病監測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包括食源性疾病及異常病例監測、特定病原體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2部分內容(監測責任單位:區一醫院和疾控中心)。
(2)食源性疾病事件報告:對所有發現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進行報告(報告單位:區一醫院和疾控中心)。
2.食源性疾病監測的衛生監督:包括對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和食源性疾病事件報告進行監督,由區衛生監督所對區疾控中心和區一醫院履行監測職責、開展監測工作、報送監測信息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區食源性疾病報告工作進行檢查,督促嚴格按照規定和要求落實監測和報告責任。
三、監測工作相關要求
(一)監測點設置
我區哨點醫院為區一醫院,區疾控中心為哨點疾控。
(二)檢測樣品數量及采樣要求
食源性疾病病原學監測不少於100份樣本;為確保檢測結果的真實可靠,樣品採集後到實驗室檢測不得超過15天。
(三)檢測機構資質
區疾控中心已取得相關檢測項目的計量認證資質,能夠承擔依法出證法律責任。
(四)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銜接與配合
區一醫院負責食源性疾病個案信息和標本採集、信息與標本(或菌株)報送。區疾控中心負責監測信息的收集分析、標本實驗室檢測和信息網路報告,以及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溯源分析,並承擔監測工作的技術培訓和質量控制。
(五)監測方法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的監測工作手冊採用統一的國家標准方法或指定方法進行監測。
(六)監測結果報告
遵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按照監測計劃的要求報告。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報告:由區一醫院向區疾控中心報送食源性疾病監測病例信息和待測標本。
(2)食源性疾病事件報告:由醫療機構和區疾控中心負責報告。
四、監測工作管理職責分工
區衛生局負責組織實施轄區內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工作,重點協調、督促做好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的核實報告;負責轄區內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和病原學監測工作的組織協調。
成立區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項目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
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成立本單位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項目工作相關組織機構。
五、經費保障
實行項目資金管理。根據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食品安全保障經費」安排,按照任務帶經費的形式,專項資金用於涉及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及監督工作必需的業務、培訓支持及相關人員經費支出。
【重點與難點】
重點:讓學生了解,雖然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但充滿智慧的人類通過各種先進的科技手段(如RS、GIS、工程和非工程防禦等)對災害進行監測和防禦,是可以起到防災、減災作用的。
難點:地理信息系統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
【基本知識】
一、自然災害監測系統
1.概念:
自然災害監測系統是由 、區域及 等各級組織,通過 對自然災害進行監測和分析的網路系統。
2.作用: 、災中跟蹤、 以及提出 。
3.世界和我國災害監測系統的發展情況
二、遙感技術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1.遙感(RS)技術的特點:
觀測范圍廣、信息獲取量大、 、實時性好和 等。從空間尺度看,遙感具有全球觀測能力,可從 、 和 角度獲得全球自然災害的觀測數據;從時間尺度看,在遙感平台上能夠對地球進行同步觀測,可獲得地球表層及其 的災害信息。
2、應用范圍:
廣泛應用於政治、經濟、軍事、生活等各個方面,重點用於 、 及台風災害等監測。
三、地理信息系統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與分析:
主要是對各種監測系統提供的信息進行 和 分析,具有空間定位、 和 分析的功能。
2.災害評估與預報:
對自然災害進行 、 、 、災害損失調查、 等,還可以為制定減災預案和指導災後重建工作提供依據。
3.RS與GIS結合為減災救災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務
四、自然災害的防禦
1.非工程性防禦:www.
(1)概念:
是通過國際組織和各個國家的 和 、各級行政部門的減災管理以及 等途徑,控制和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2)「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
(3)我國非工程性防禦措施的發展及成就
2.工程性防禦措施
(1)概念:工程性防禦措施是通過修建防災工程,改變自然災害系統,最終達到減災的目的。
(2)工程性措施的三種方式:
方式實例
改變地表環境,防止或減輕自然災害的強度
可以阻隔或控制災害與人口、財產等的直接相遇
可以改變財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災性能,減少災害損失。
3.「工程性防禦措施」和「非工程性防禦措施」的區別與聯系:
區別:「硬體」和「軟體」的差別。
聯系:二者在防災減災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輔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災效果。
為了解我縣兒童預防接種後的血清學效果和疫苗可預防疾病的人群免疫屏障水平,進一步評估疫苗接種率和接種質量,做好疫苗可預防疾病的控制工作,根據《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列》和《預防接種工作規范》,特製定縣人群免疫水平監測方案。
一、監測內容
目標人群針對乙肝、麻疹、風疹和甲肝等傳染病的免疫水平。
二、監測范圍、對象和人數
(一)范圍:鎮、鎮、鄉。
監測對象及人數三個鄉鎮3-14歲兒童共計120名兒童。鄉(鎮)監測目標人群數見附表1。每個年齡組,各種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針對傳染病監測樣本量為40份。年齡組中各年齡段采樣應均衡。
三、調查方法及時間
(一)調查方法隨機抽取3-4歲、5-6歲、7-14歲兒童各40名,每個年齡組隨機均衡抽取城鎮和鄉鎮兒童,年齡組中各年齡段采樣人數應均衡。
(二)調查時間:20xx年10月12日-15日
四、采血內容及要求
(一)對調查目標兒童均填寫《疫苗針對傳染病監測個案調查表》(附表2),兒童疫苗接種史可在兒童預防接種客戶端導出,或根據兒童接種證、卡、冊等資料准確登記,由各鄉鎮專干負責填寫。
(二)采血調查的組織工作
由疾控中心的專業人員負責採集血液標本,采樣編號由9位數字組成,前6位是縣(市)國標碼,後3位是監測兒童數。
(三)采血要求
無菌采血,對所有調查對象均採集靜脈血4毫升,及時分離血清,注意離心時避免發生溶血現象,離心後立即將血清冷凍(避免反復凍溶),要求凍存在螺口管內;每份血清不少於2毫升,管子上要標清楚序號,並和送檢單上序號一致。冷藏運輸,-20℃保存待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