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池塘藍藻怎樣治理
1.有機絮凝劑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離子束生物工程學重點實驗室日前研究出一種有機污水處理劑,均勻加入一杯污水中,3-5分鍾即可使氮、磷及藻類絮凝沉澱,再通過磁分離技術,徹底移出污染物,處理後的水體達到國家二級排放標准。
中科院離子束生物工程學重點實驗室專家介紹說,這種有機污水處理劑是以粉煤灰等幾種無毒無害的工業廢料與殼聚糖等材料復配,再加上磁粉等磁性材料,通過物理化學改性,製成粉劑或水劑母料。試驗表明:這種水處理劑與富營養化湖水混凝,先產生絮凝物,再伸入磁鐵即可吸附移出氮、磷和藻類。研究人員指出,過去一些水體治理產品只能凝結、沉澱污染物,不能將其移出,時間長了往往再次爆發污染。這項新成果因為加入了磁分離技術,可實現徹底根治氮、磷及藍藻的目標。
2. 生物調控防治水體藍藻技術
2.1改進肥水方式,採用生物肥水控制藍藻技術 傳統的苗種放養前池塘肥水是採用過磷酸鈣和尿素等無機肥或無機肥和有機肥結合進行肥水,就有可能增加池塘水體中的氮、磷含量,為藍藻的繁殖提供了基本營養要素。因此,需改進肥水方式,減少池塘水體中氮、磷的含量,減少外源性營養物質的輸入。在放苗前一星期左右對養殖池塘進行生物肥水,這樣既可以使生物肥水中的微生物充分利用池塘的營養進行繁殖,把水培育至黃綠色或棕褐色,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使其中有足夠的活餌料供養殖動物苗種食用;又可以使肥水效果保持持久,控制藍藻的生長和繁殖。特別是在養蝦池塘中,更需要採用生物肥水的方法以提高蝦苗的活餌料量。餌料生物特別是浮游生物對凈化水質,吸收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減少養殖動物病害,穩定水質將起重要作用。生物肥水劑如高效活菌肥水寶(主要成分復合有益菌、菌體蛋白)用量為每畝每米水深200~300克,具體用量因塘而異。
2.2用鰱、鱅魚控制藍藻技術 在池塘水體生態系統中,存在著復雜的生物鏈。用鰱、鱅魚控制藍藻大量繁殖就是通過向池塘水體中投放適當密度的鰱、鱅魚,通過藻類吸收水體中的氮磷、魚類攝食藻類的食物鏈關系,捕撈成魚帶出氮磷,從而達到控制和減少藍藻發生的目的。鰱、鱅是典型的攝食浮游生物的魚類,所以鰱、鱅魚能較好地控制藻類的生長繁殖,從而控制「水華」發生。但在養殖過程中利用鰱、鱅魚控制水體藍藻發生,其放養密度和放養比例一定要科學,要根據水體浮游生物現存量和水生生物食物鏈轉換參數而定,以防止對水體生態系統造成新的影響。
2.3用微生物制劑控制水體中過多營養物質,抑制藍藻技術 在養殖池中經常施放有益微生態制劑,如復合微生態制劑、益水寶、EM菌、利生素等,能及時降解進入水體中的有機物,如動物屍體、殘餌等,減少有機耗氧,穩定pH值,同時能均衡地給單細胞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提供營養,平衡藻相和菌相,穩定池塘水色。單細胞藻繁殖旺盛的水體,不但溶氧高而且可以穩定水質的物理要素及化學要素,清除氨氮等有害的物質,減輕環境中對養殖動物產生應激的因素。
微生態制劑應用於改善養殖池塘環境後,能顯著降低池塘中的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等有害物質的含量,同時池塘中的綠藻、硅藻等有益藻的比例明顯上升,而藍藻比例明顯降低,從而有效地控制了藍藻的生長和泛濫,因綠藻中的水網藻、小球藻、柵藻等對氮、磷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因此,利用有益藻類吸收養殖水體中過剩的營養物質,抑制對養殖動物有害藻類的生長繁殖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措施,當有益藻在養殖池塘中形成優勢種群後,有害藻類就會失去生存的環境,從而抑制了有害藻類的生長。因此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對保持池塘水質、控制藍藻會有很好的效果。
2.4池塘中移植水生植物控制藍藻技術 用水生植物控制藍藻水華就是利用各生物間相生相剋的原理,通過改變周圍光線的強度和營養條件間接地影響藍藻的繁殖,提高水體透明度,植物和根區微生物共生,產生協同效應,凈化水質,再經過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轉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懸浮顆粒,達到控制或殺死某些藻類的目的。在6月下旬可在池塘中選定幾片區域,並用竹竿固定,移植大型水生植物如鳳眼蓮、浮萍等以阻隔藍藻的連片繁殖。
養殖池塘水體富營養化藍藻的控制是養殖過程中處理十分棘手的問題,富營養化的氮、磷營養物質既有天然源,又有人為源;既有外源,又有內源;這給控制藍藻的生長和泛濫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困難。另一方面,營養物質去除難度高,至今還沒有任何單一的生物學、化學和物理措施能夠徹底去除水中的氮、磷營養物質,因此只有通過生物綜合控制藍藻技術才能有效地控制藍藻的生長和繁殖。(科學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