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與自己和解》
這是一本助人了解自己,與自己和解的書。
初識《與自己和解》這本書,是被作者的名字吸引,由此希望拋開心理學的角度,而從一個禪師的視角了解如何與自己和解。
作者一行禪師果真沒有從一般的心理學視角教讀者如何與自己和解,卻又與西方的心理學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理一篇學習筆記如下:
1、時刻保持正念
正念,就是回到此時此地,感受當下。感受自己的呼吸,空氣被吸入鼻孔,從鼻孔呼出,是當下。感受自己的行走,感覺自己的腿在向前邁,感覺自己的身體。身心合一的過當下每一個時刻。
總結為四個字就如同吳伯凡解讀王陽明的智慧之一的——知行合一。
我們常說人要活在當下,這並非是讓人安於現狀的活著。而是隨時隨地能感受當下的每一個時刻,可以感受改變,感受進步。
現代人常常接受大量的信息,高效的技能培訓,最後得到了的卻是忙忙碌碌的生活。又有幾個人能知道,自己當下在做什麼?這么做的意義在何處?
2、與祖先和後代一同療愈
西方心理學的目的在於幫助我們建立一個固定、完整的「我」。由於西方心理治療還是陷入「我」的概念中,因而只能帶來一點點轉化或者療愈,不能帶來更大的幫助。當我們看到「我」與「非我」的緊密聯系,無明就會得到療愈,痛苦、憤怒、妒忌及恐懼就會消失。當我們修習「無我」,我們就能超越那些令人受苦的問題。
作者一行禪師用「玉米種子」舉例——玉米長大了,種子哪去了?
有些痛苦是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靜坐可以讓我們深觀事情,看到事情的根源。無論我們做了什麼,當我們深觀這個行為,就能識別這個行為的種子。
沒有人可以獨立存在。我們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都來自父母親,來源於祖先的血脈。同時,我們當下的每一 個行為也將影響著我們的後代。我們就是他們,與自己和解,就是與他們和解,與自己的內在和解,不管父母身在何處,也不管他們是否活著,我們都能做到與他們和解。因為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體里,療愈了自己,就是療愈了他們,療愈了祖先,同時也治癒了自己的後代。
3、轉化痛苦的種子'
轉化痛苦的方法有三個步驟
1)、播種幸福的種子 ;
2)、持續的修行正念 ;
3)、處理來自小時候的痛苦。
假設我們在一間電影院內,那部影片在銀幕上播放。坐在座位上看這部影片,我們可能以為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甚至會哭泣。那痛苦的感受是真實的,那眼淚是真的,但那經歷不是在當下發生,那隻是一部電影。
如果我們走近銀幕,觸摸那個銀幕,會知道並沒有人在那裡,只有光在銀幕上閃爍。我們無法和銀幕上的人交談,無法邀請他們和我們一起喝茶,因為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並不真實,但它產生了真實的痛苦、真實的憂郁。
持續觸及這些影片會產生恐懼、憤怒以及絕望,我們稱之為「不適當的注意」,因為它牽引我們遠離了當下的時刻,進入過去的痛苦之地,那裡有我們內在受傷的小孩。
我們要記得的是,每當我們的注意力進入令我們痛苦的地方,播放令我們痛苦的影片,我們會有方法來處理在內心升起的悲傷、恐懼及痛苦。拯救內在受傷的小孩。
那就是安穩地坐好,安住當下,我們應該與內在小孩講話:「我親愛的小兄弟/小姐妹,你該知道我們已經長大,現在我們可以保護和維護自己了。」再配合正念呼吸法,獲得正念的能量,我們就能夠覺知:以前痛苦的經歷只是影像,不是真實的。如此,我們就能看到生命中的美好,知道快樂地活在當下是可能的,那時我們就有能力改變整個境況。
我們傾向於逃離痛苦。尋找快樂,迴避痛苦是人的天性。我們需要指示自己的心,告訴自己,痛苦有時是很有用的,我們甚至可以說「良善的痛苦」。
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理痛苦,就會沉溺在苦海之中;如果懂得處理痛苦,我們就可以在痛苦中學習。
處理內心中比較深刻的痛苦,要像掌控毒蛇一樣,先了解毒蛇的習性,然後將自己鍛煉得足夠強壯,在內心准備好的時候,勇敢的面對並用正念照耀他。
佛陀說:沒有受過苦難就沒有學習的機會。佛陀成道,是因為他飽嘗痛苦。我們需要通過痛苦走向佛陀。痛苦就是道。借著痛苦我們得以看到了悟、慈悲與愛之道。
接觸痛苦幫助我們培養慈悲與愛的情感。欠缺理解與愛,我們不能幸福,也不能令他人幸福。所有人都擁有著慈悲、諒解、快樂與無畏的種子,如果我們持續逃避痛苦,這些種子就沒有機會成長壯大了。
正如書的開頭的一句話:「我們生活的每一刻是一顆寶石,內含天與地,陽光與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