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潮汕排污水道

潮汕排污水道

發布時間:2020-12-17 10:28:37

1. 求關於潮汕人「過番」的俗語、童謠

嚴格來說,潮人過番也應該是一種移民,但因為潮人過番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因此另立一節,專文敘述。潮汕地區是個著名的僑鄉,現在的潮汕本土人口不過1000萬人左右,而在世界各地的潮籍華僑、華人已近1000萬人。但是,過去移民海外和今天的移民迥然不同。潮汕海外移民,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宋元時期的移民、明代移民、清代移民和近代移民。可以說,每個移民期的來臨,都有它的歷史原因。
宋元時期,海外貿易十分活躍,朝廷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鼓勵加強海外貿易活動,一方面招引外商來華貿易,另一方面鼓勵中國商人出海貿易,潮汕地區瀕臨大海,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潮人參加這樣的貿易活動,甚至外遷居住是必然之事。當宋元易代之際,潮汕地區經歷了近20年的兵禍。至元十五年(1278)三月,元軍由著名將領唆都率領進攻潮州城,潮城知州馬發率領士兵英勇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潮州城破之後,元兵進行報復性的屠殺,潮州俗語「刣存三家人」記錄了這一滅絕人寰的歷史事件。在這種情況下,潮人紛紛流亡海外。特別是到了番邦之後,南洋國家政府對華商諸多優待,讓這些流亡的人有一種紮根彼地的感情,於是慢慢地在那裡成家立業,逐漸融人當地社會。
明代初期,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厲行「海禁」,洪武四年(1371年)首先頒布禁海命令,洪武十四年(1381)再次下令「禁濱海民私通海外諸國」,並在沿海一帶設置城寨衛所,派兵防守,對敢於出海「通番」貿易者實行嚴厲打擊,使明初私人海上貿易活動受到很大打擊。這種海禁政策,一直到嘉靖年間都沒有寬弛。這個時候,正處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狀態,東南沿海商品經濟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沿海商人為了追求巨大利潤,從事私人海上貿易相當頻繁,並且慢慢地形成較大的規模。這種私人貿易無疑是與政策相抵觸的,統治階層加大對海上貿易活動的打擊,這種情況下,一些人不得不移民海外,定居海外。
第三個階段是清朝統一中國之初,為了鞏固政權,不僅完全繼承了明朝的海禁政策,而且發展為更系統的閉關鎖國政策。特別是對廣東沿海地區:「凡系飄洋私船,照舊嚴禁」。為了對付鄭成功反清力量,順治十七年(1660)九月,實施「遷界」令,強迫沿海地區內徙30~50里,並將沿海村鎮夷為平地。康熙元年,潮汕的澄海、饒平一帶被勒令內遷50里,「既遷之後,不許出界耕種,不許復出界外蓋屋居住,如有故犯,俱以逆賊處斬」。康熙元年至五年,接連的三次遷界,導致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潮汕俗語「(訁別)字掠無蟛蜞」,是在遷界期間產生,遷界之後如果出界捕撈的,「俱以逆賊處斬」,那些看得懂的看得膽顫心驚,不敢越邊界半步,那些看不懂的,「白紙黑字,你(訁別)我,我唔(訁別)伊」,照常越界捕些魚蝦蟛蜞,勉強度日。這句話現在引申為循規蹈矩的人反辦不好事情,可以算是一種黑色幽默吧。
康熙二十三年,海禁政策放鬆了。這個時候澄海境內的樟林港已初步形成,出入其間的紅頭船為潮人飄洋過海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提起紅頭船,這是明清時代出入中國南海一帶許許多多木製帆船中的一種。雍正元年(1723)清廷為了便於對各省商船、漁船進行審批、登記、發牌,規定各省商船在船體兩端頭尾部位和大桅上半截用漆油塗上各種不同的顏色,按規定,廣東船舶塗的是紅色油漆,稱為紅頭船。紅頭船的船體大、載重量也大,一般每艘載垂自數十噸至二百餘噸不等,紅頭船的出現,承負著拓展海外交通,促進國際貿易和產品開發以及繁榮地方經濟的重任。
樟林港的繁榮是因原先的漁業港轉變為商業港。乾隆七年 (1742)和乾隆五十六年(1791)兩次經政府批准,共建鋪屋114間,組成六條街道,外有六個村社環繞,稱「八街六社」,樟林的《游火帝歌》描寫了當時的繁榮。建於嘉慶年問的新興街,全長近200米,由54間貨棧組成,全部貨棧樓房以巨楹厚板為料,足以承載大量貨物。
有了紅頭船,有了便於出海的工具,有了樟林港,方便了出海。但「長安雖好,不如故居」,這是中國人共同的心態,為什麼獨有潮汕人敢於冒險,闖盪茫茫的海面,到海外謀取生計呢?
潮汕俗語「盪到無,過暹羅」,真實地反映了潮汕人過番的歷史原因。清朝嘉慶、道光以後國力逐漸衰落,潮汕在清朝時,隨著人口增長,已經從唐宋時的地曠人稀,逐漸變為人多地少,謀生艱難。加上明清兩朝長期實行海禁,明末清初的戰亂又延及潮汕。因此,潮汕許多地方的糧食無法自給,許多農民漁民難得溫飽,生活極其困苦。據乾隆《潮州府志》記述,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潮汕各縣發生澇、風、蝗(蟲)、瘟疫、地震等災難248次,平均每年兩次,以致「鬻妻棄子,餓殍載道,甚至尋死者、遷徙者十之八焉」。那些到南洋一帶謀生的人,來到樟林,帶上一些不易變質的干糧,乘上了紅頭船,漂洋過海。潮汕俗語說:「無可奈何舂甜粿」就是描寫了這種過洋的狀況。在過去。甜粿是一種稀罕的食品;要等到逢年過節才春上一點來祭祀祖先或者神祗。平時是絕對看不到一點甜粿的。因為每次過洋,如果是順風順水,行程需一二十日。如果碰上風浪,則需要一個多月的行程,因此必須多帶一些干糧,甜粿不易變質,所以,過洋的人才准備甜粿,但此舉實在是無可奈何。斯金納的《泰國華僑社會吏的分析》提到:「大量運載他們的帆船,令人想起了載運非洲奴隸的情況。甲板上堆滿了人,這些可憐蟲日夜暴露在惡劣的天氣下,毫無蔽身之所,因為船的下層裝滿了貨物,他們的糧食和有限的水。」
在潮汕民謠中,有不少就是反映這種生活現實的。如「一溪目汁一船人,—條浴布去過番。錢銀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大船駛過七洲洋,回頭不見我家鄉。是好是劫全憑命,未知何日回寒窯?」這些民謠充分反映了向海外移民者的心態,也反映了海外移民的艱辛。
第四個階段是近代移民。19世紀中後期,西方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進程加快,相應加緊了對殖民地資源的掠奪和商品傾銷。東南亞錫礦開采,橡膠園的開辟,北美、澳洲、南非的金礦開采和鐵路建設,南美洲種植園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勞力。而這時候,潮汕地區人多地少.災害頻繁,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自然而然,他們便移民海外。
還有一種作為「豬仔」被掠奪的華工,更是充滿辛酸。潮汕俗語說「日里窟,會得入,(不會)得出」。反映的就是華工悲慘的生活。19世紀末,西方的殖民主義者在潮汕掠奪華工後,英國的主要運送到英屬的新加坡和檳榔嶼,再轉運到東南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北婆羅洲等地,開墾甘蔗、橡膠等大種植園和礦山。荷蘭主要將華工運送到印尼的日里。這些掠奪華工的活動是十分不人道的。大海茫茫,生活條件十分惡劣,加上船主害怕工人造反,把人關在底艙,場地狹窄,難以容身,常常因疾病、飢餓和缺水而大量死亡。根據徐藝圃的《汕頭地區早期華工出洋概論》:「據估計,從1852年到1858年從汕頭掠運出洋的苦力,共有4萬人。而在這6年中,媽嶼島就有8000名苦力死亡,棄屍海灘,無人過問,占運出苦力總數的20%。」
即使這些契約華工在運載的過程中死裡逃生,到了目的地之後,被送進大種植園或礦山作苦丁,所遭受的壓迫、剝削和虐待,同樣是苦不堪言,每天在工頭的皮鞭監督下,要勞動 18個小時以上,所得工錢又只能維持一個人一天的基本生活,生活十分凄苦,很多人沒多久便死了。再者,殖民主義者又開妓院、設賭館,百般引誘,使不少人因染上惡習而借債度日,這樣又要賣身抵債,永遠也難以回歸故里。因此,在潮汕歌謠中,有不少就是反映這種心態的: 「人在外洋心在家,少年妻子一枝花。家中父母年已老,身中無錢又想回。」過番人在大洋的另一方是如此艱難地生活著,舉目無親,當地居民又虎視眈眈,所謂「人地生疏,番仔擎刀」。
而在家的親人又是如此的「望眼欲穿」。這種思念,潮汕人生動地形容為「慘過在等出外翁」。「出外」就是「過番」,「翁」就是丈夫。那些出門在外的人,能較快攢積一些錢回家省親的,只是少數。有的「番客」在外幾十年才能回家一趟,有的一輩子拋下妻兒,不再回來,對於那些在家苦等,上要贍養父母,下要撫養兒女的婦女來說,過的是什麼日子便可想而知。民謠唱道:「前世無身修,嫁著兒婿到外洲。去時小生弟(長得年輕漂亮,像戲台上的小生一樣),返時留白須。」一首催人淚下的《十二月思君歌》,更是道盡苦等丈夫回家的心曲:「……二月驚蟄是春分,夜昏早起想著君;茶飯半點全(不會)食,想著我君心頭酸。聽著隔房人成雙,孤身帳內無人言,使妾有話無人呾,未知何時是同房……四月立夏是熱天,打開箱囊換暑衣;換上暑衣心忙迫,只見君衫不見伊。……」還有一首《正月思君在外方》:「正月思君在外方,自君去後心頭酸;自君去後相思病,相思病重(不會)落床。二月思君初二三。日日思君床頭伴;自君去後相思病,相思病重(不會)洗衫;三月清明雨紛紛,路上行人成大群;人人掃墓上山去,唔見君家來拜墳。四月立夏日頭長,單身娘囝鼻頭酸;思父思母有時候,思君思婿割斷腸。五月初五扒龍船,溪中鑼鼓鬧紛紛;船頭打鼓別人婿,船尾掠舵別人君。……」出洋謀生的人,他們遠涉重洋,踏上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他們的目的就是能夠賺到一些錢銀,寄回家裡養家活口。潮汕俗語歸納為「番畔錢銀唐山福」。杜桂芳的《潮汕僑批》對這種現象進行精闢的概括,認為這是:「責無旁貸與心安理得傾斜和心理同構」。出洋謀生的人,到了異地,一般都是從事低層次的勞動,收入較低,生活境況大多不佳,有的還相當困難。如他們在僑批中嘆息的「行情冷落,入不敷出」、「商業凋蔽,取利無門」、「左支右絀,生計艱難」……即使遇上風澇火旱,政治動盪,貨幣漲跌等情況,他們也想方設法,不讓家裡的人有丁點的憂慮。如潮汕歌謠《心慌慌》:「……上山來做工,伯公朵隆保平安。雨來乞雨沃,日出乞日曝。所擎大杉桁,所作日共夜,雞啼五更去沖浴,沖到浴來是怎生?海來相阻隔,(不會)得唐山我奴來拍抨。信一封,銀二元,叫奴刻苦勿愁煩;囝兒著扶持,教伊勿賭錢,田園著力作,豬仔著力飼。等到我賺有錢,緊緊回家來團圓。」但是國內家屬對海外親人,卻甚少顧及他們的種種艱辛,而是把這種依賴視為理所當然,而且這種需求遠遠超出了及時寄來,有時候還會有怨言。因此,人們對這種現象,感慨地說這是「番畔錢銀唐山福」。對這種現象,杜桂芳在《潮汕僑批》將其歸納為幾個原因:其一是血緣宗法的約束,其二是宗親義務,其三是現實可能。

2. 潮汕腌硯的做法

硯,買回來後,要在水盆里奍2個小時,主要是排污,洗凈,控水

准備好姜絲,蒜粒

熱鍋,注入油,放入姜,蒜煸炒出香味

倒入硯,翻炒

加入調料,及水澱粉,勾芡

出鍋

3. 潮汕地區工業管道天然氣每立方多少

潮汕地區工業管道氣供應商比較多,一般在5.5—6.0元/方左右!

4. 粵語,廣東話,廣州話,客家話,潮汕話,白話之間都什麼關系啊

粵語又稱廣東話、廣府話或白話,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回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答西部、廣西西部等地區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地區,還有海外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南方的稱謂「越」或「粵」。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與西方有分歧。中國學者多數主張將粵語歸為一種漢語方言,而其他國家學者多數則主張將它跟官話漢語(以普通話為代表)並列劃分為獨立的一種語言。
也屬於漢語裡面的方言,也就是廣州的方言.

廣東有三大民系
廣府民系(粵西和珠三角一帶)講粵語,俗稱廣東話
潮州民系(粵東,主要在潮州\汕頭\揭陽三市)講潮州話,屬閩南語分支
客家民系(粵北,主要在梅州\河源\韶關\惠州一帶)講客家話

粵語\閩南語\客家話分別屬於中國八大方言之一
所以廣東人並不一定講粵語的
香港話也稱廣東話.至於詳細歷史,還須再考究.

5. 粵東、粵西、珠三角包括哪些城市

1.粵東地區,是廣東省東部地區,狹義上指潮汕地區的汕頭、潮州、揭陽(含下轄縣級普寧市)3市,即潮汕三市,廣義上包括梅州市、汕尾市共5市。

2.粵西,位於漢地南部,是廣東省西部地區的簡稱。包括湛江、茂名、陽江三個地級市。地形以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為主,其中湛江屬平原與台地。

3.珠江三角洲(Pearl River Delta),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處,漢族地區南部。珠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區域,也是經濟區域,但范圍略不同。

狹義上的珠三角經濟區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新規劃擴容汕尾(深汕特別合作區)、陽江、清遠、雲浮、河源5個城市,共14個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大珠三角還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5)潮汕排污水道擴展閱讀:

廣東行政區劃

廣東省境內陸地面積為17.9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其中島嶼面積1592.7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759個(由於歷史原因,東沙群島被台灣當局控制),數量僅次於浙江、福建兩省,居中國第三位。

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個。全省大陸岸線長3368.1公里。按照《聯合國海洋公約》關於領海、大陸架及專屬經濟區歸沿岸國家管轄的規定,全省海域總面積41.9萬平方公里。

廣東省下轄21個地級市,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其中珠三角: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粵東: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粵西:湛江、茂名、陽江;粵北:韶關、清遠、雲浮、梅州、河源。

廣東省轄市當中,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深圳為計劃單列市,深圳、珠海和汕頭為經濟特區,廣州和湛江為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下分121個縣級行政區,包括62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

其中佛山市順德區被廣東省為省直管縣試點,對順德區實行省直接管理縣財政體制。順德區享有地級市的行政執法許可權,並將接受廣東省的直接考核,分數單列。20個縣級市法律上直屬省政府,實際上是由地級市暫為代管。

廣東省轄內諸縣,其中南雄、紫金、興寧、封開、龍川、五華、博羅、陽春、徐聞、高州、英德、饒平、普寧、羅定、南澳、仁化、豐順、陸河、懷集、揭西、乳源、大埔、陸豐、廉江、化州、德慶、連山、連南、新興是財政省直管縣。

參考資料

網路-廣東省

6. 潮汕鄉村的大族足跡——大鄉的腳印

本詞條所講述大鄉村除了包括類似石橋頭、大長隴、上堡、峽山這一類的超大型管區及興歸、鳳崗等規模近鎮的居委,還包括一些曾經和興歸、石橋頭等同屬鄉村但現今已被分割成若干管區或居委的古村落,它們都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今日雖已被形式上被切散,但因血緣或歷史上的其它原因仍舊緊緊團結在一塊,這一類的古村包括橋柱、瀛洲、南陽、樟林等超大型聚落,它們和現今仍保留單一管區的大型古聚落應屬同一類別的,現今就它們歸類的原因做個概括:
1、因似鳳湖、垾塘、黃隆、梅花等地舊時與其它聚落一樣屬行政鄉級(相當於鎮),但在後來逐漸取消行政鄉級並以管區一詞取代的改革中,為便於行政管理或其它各種原因被分割成若干個管區,這類變化往往是近半個世紀內造成的;
2、一些歷史久遠的古鄉雖已幾經歷史變革的割裂,但除了易名、行政改制、改轄、分管等表面原因外,其內部至今仍完整保持原有概貌且具備原有凝聚力的鄉,其實體仍基本保持原狀,那麼它雖經過歲月沖刷,但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鄉」,這一類鄉的變革歷史則一般已超過50年,甚至是上百年,其從行政制度的改革結果上看是:古鄉已經被肢解的湊不齊方塊了,但細來一看或實地深入了解、親身體會一番,才知道其以同宗姓氏為紐帶的血脈關系仍緊密牽引著這些古老鄉村,諸如此類的典型有如揭陽的「洋淇鄉」,洋淇創村於南宋年間,其原有十八鄉幾經分合,現今由四個管區組成,而其中的溝邊管區和埔上管區除了包括洋淇鄉原有的四個自然村外,
還包含了非洋淇鄉的自然村(都是外姓)。再又如潮州的東津鄉,東津初名東湖,因古時潮州城上水門江邊有一渡口,俗稱「津上」,江東相對的渡頭稱「東津」,於是久而久之得名,1952年按地段分析為上津、中津、下津三個管區,今上津、中津屬意溪鎮,下津屬橋東街道,一個鄉被分割在兩個鎮里,政治上的分治便會在鄉內部造成一定的離心影響!再有如一些古鄉由於一些帶有重要元素的名稱注入,使得原有名字被人們淡忘,久而久之便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這一類的有如普寧的洪陽城,洪陽是方姓聚集地,建村於南宋年間,其原名是厚嶼,但由於明朝時期在潮陽縣西境闢地建立了普寧縣,並在隨後選址厚嶼作為縣城,又因厚嶼在洪山以南故而改名洪陽,因而人們在談及此地時便常常是:「縣城」、「洪陽城」或「洪陽」,所以厚嶼一詞便很早的消失在了人們的言談中。(地方易名往往會給社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在眾多中最糟糕的便是「切割歷史」!這是我們所不願意看到的,因而「土特產」還是原滋原味的好,新出土或剛出爐都應是最受歡迎的,沒有必要在送進口之前加以包裝潤色,「包了又拆」麻煩是一回事,但若久後若變味那就得不償失了)
其實大多數古老鄉村仍保留著其原有凝聚狀態,這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潮陽南陽鄉了,當然也有些由於地域面積闊得太大,已有了「內環、外環」的模糊你確定跡象,如橋柱鄉,橋柱鄉作為潮汕地區人口最多的「古鄉」,至今仍有5~7萬的人口,這個龐大人口數量與潮汕地區許多山區鎮相比都要大得多,但由於「有幾個管區算是橋柱的」這一問題一直沒有確切定論,因而該鄉一個的人口數據便很無法確定,根據當地老一輩的說法,當地人將橋柱分成了內橋柱和外橋柱,內橋柱以西樓和新寮兩個管區為核心分別設立了「橋柱中學」和「偉群中學」供「內橋柱」七個管區(即西樓、新寮、舊地、埔柵、杉鋪、四德、洪厝寨)學童上學,內橋柱外的管區則不屬於其指定準入學戶口。因而橋柱的定義應指內橋柱!另外內部更為復雜的澄海樟林鄉便顯得很棘手了,樟林鄉創立於明朝初期,其孕育了潮人的海外神話,有著輝煌的過去,但在其經歷了繁盛和衰落的過程中,政治體制變化大是一方面,而其人口來往遷徙復雜,聚落變化也大,因而現今也很難劃定一個與歷史完全重合的樟林古鄉! 潮汕的萬人聚落都是有著一定歷史積淀的古老鄉村,然而遍觀整個潮汕平原,其區域分布上又有著一定的差異:從量來說,303個大鄉村在潮汕五大平原的分布情況是:面積最大的韓江平原(湘橋、潮安、澄海、龍湖、金平)超級大村僅有59個,而土壤最肥沃的的榕江平原(主要是揭陽、揭西、普寧北部六鎮、潮陽北部四鎮)也僅佔72個,人口最密集的練江平原(主要是潮陽大部和普寧東部)占據118個,規模較小且面積相當的黃岡河平原(饒平大部)與龍江平原(惠來西部)則分別佔16個,,非五大平原的共計19個,這種微妙差別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
1類比來看,中國北方特別是黃河的陝西、山西、河南一帶是中華民族個姓氏的發源地,更是歷來人口密集地區,但其現今萬人大聚落稀少是歷史上多次戰亂絞殺的結果,故而潮汕地區開發較早、古時人口最為密集的韓榕兩大平原及黃岡河一帶萬人大聚落相比於潮普大地的練江平原少便仿似此,這也正是北潮汕地區許多村落創建於宋元甚至是唐朝時期,現今卻人口不多、而南潮汕地區一些村落創建於元末甚至是明中後期人口卻上萬的主要原因所在。
2練江平原歷來得農業、漁業兩大有力補給,得平原之利,又兼有山海之勝,古潮陽縣(包括現今普寧大部、惠來東部)農漁業都十分發達,生存環境相比於一早就被定下生產框架的被潮汕要相對優越,有一定的拓展空間!另外從萬人大鄉內部人數來說,人口上兩萬的超級大鄉潮汕地區61個,南潮汕佔32個,北潮汕佔29個;而三萬以上南潮汕卻占據了19個中的12個,這便是其環境較好又得意穩定發簪、休養生息的結果,當然論及鄉里史話,南潮汕來得就要少一些,所以潮劇里許多有關潮汕地區的故事有時會涉及大鄉里的,但故事往往發生在北潮汕地區,這也便是歷史造成的原因!
附表,潮汕地區大村分布情況: 縣/市/區 該縣人口(單位:萬) 萬人大鄉個數 韓江平原 練江平原 榕江平原 黃岡河平原 龍江平原 非五大平原地區 (原)潮陽市 283 81 72 8 普寧市 230 60 46 14 1 揭東縣 127 33 33 潮安縣 122 21 21 澄海區 76 21 21 惠來縣 105 21 15 6 饒平縣 100 19 16 3 龍湖區、金平區 146 15 15 揭西縣 95 14 14 濠江區 32 8 8 榕城區 67 6 6 南澳縣 8.2 2 2 湘橋區 37 2 2 共計 1428.2 303 59 118 75 16 16 19 或許出於潮汕人的天性,在外團結第一,本土內斗本領也不一般,人稠地少的潮汕地區歷來因為爭水土、建祠堂、開道路等問題發生了難以計數的「械鬥」事件,而有意思的是,這些「械鬥事件」往往集中分布在單姓的超級大鄉里之間、或兩姓不相伯仲的大鄉內部!而「大鄉里」的另外兩種情況:多姓聚居且實力相當或一姓獨大的鄉村則相對和諧得多!當然,這後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一、多姓聚居所表現出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和諧,原因就在於其內部已形成一個了氏族之間互為制衡的穩定狀態,放大了講,我們可以發現,這種多極狀態正是中國政府所要謀求的,即:和平與發展,構築和諧世界,倡導多極制衡!恰如這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一姓獨大的多姓村的和諧就來得太表面化了:在潮汕地區,許多這類村落里的大姓都有過「霸權主義」傾向,欺凌壓迫是一回事,有不少走極端者還乾脆逼迫小姓們改為自己姓氏,以壯大自身實力!縱觀潮南潮北,陳黃林鄭張等超級大姓的大聚落都有過這類「前科」,今日許多大鄉的單姓來得真不咋地單純!能夠拿來當典型的實在不勝枚舉,以下便舉一例:「生陳死陸」,據東嶺《陸氏家譜》載,陸秀夫第五代裔孫陸惠迪於明朝初年由揭陽之東嶺村遷居到潮陽奉思鄉之西臚(今潮陽西臚鎮),並在此定居下來。至民國初年,因西臚陳姓房界大械鬥,陳姓為壯大勢力,以陸姓乃陳姓之後(陸氏創始人之一陸通是戰國陳完十世孫)為由,鼓動威脅陸姓改陳姓,並立下契約,死後立碑及祭祀仍還原姓,即陸姓,遂有「生陳死陸」之說。至今西臚老寨有「忠貞祖祠」,祀陸秀夫,有「惠迪祖祠」奉祀創祖人陸惠迪。因而西臚鎮有些陳姓乃是陸秀夫之後!
據史載,揭陽的金砂,饒平的瀛洲等地有過多次內斗的經典戰例,而這在亞洲衛視拍的「我來自潮州」和很久以前的悲喜劇「潮州一家人」中,鄉村械鬥可謂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實大鄉們的戰斗是很講究戰術的,它們還懂得借鑒歷史戰例,搞連橫、合縱!這一點,在大鄉林立里的潮汕地區可謂是得精彩絕妙!上個世紀初,在人口極為稠密的潮汕地區曾出現過以大塊頭:大長隴(包括軍埠老鄉)、石橋頭、深溪、文光、垾塘、青洋山、老五鄉、第七陂、福潭、蛟池、石盤、占蘇等聯合組成的「潮普十八鄉」,這「潮汕十八鄉」個個都是身強體壯,為與其抗衡,相應的便出現了隴頭、仙門城、樹腳、湯坑、碗仔、和寮、何厝圍、軍埠新鄉、雙豐、百吉嶺、第三壇、新光、新厝、老堆柄、筆架山、神仙里、高明、白沙溪等大小村落組成「五十三鄉」的械鬥聯盟」,其組織形式往往是由一個超級大胖子牽頭指揮,其它中小成員便做好配合,有錢出錢,沒錢出力,沒力了湊個拉拉隊叫喝一下也好,要是某個成員弱小到了這「三無」的境地,那也沒關系,多你一個,我的名號便叫著響亮多了,要能夠湊上個百二來鄉,讓本盟主掛上個「潮汕一百鄉」,那時我吹上個百萬雄師都會有人信的,開起戰來自然也是自信滿滿!當然,小村們沒實力就報個名加入「協會」,然後一聲不吭坐在旁邊靜靜觀戰好了,要是戰火燒到了本土也沒什麼大不了,臨時搬搬家來讓塊地給人家廝打,這一來能體現你的合作精神,二來也可切身體會「孟母三遷」的新鮮滋味!切記不要沒事找事、囂張跋扈就對了,這里有個大鄉械鬥、小鄉起鬨的反面教材挺有借鑒意義的:練江平原的兩個超級巨無霸曾有過慘烈的械鬥,時間短,但過程卻十分耐人尋味:它不同於其它地方的農具械鬥,那些都是小打小鬧,這無敵雙橋才看不上眼呢,人家要搞就要搞大的,而且要極富創意、速戰速決!橋柱鄉和石橋頭都是創立於元末年間,祖輩傳承下來的田水本已十分清楚,但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個交界地段陳某家和楊某家因為「肥水流向」問題鬧了起來,結果便演變成了一場「雙橋大戰」,石橋頭地域面積相對較橋柱小、人口十分密集,而橋柱地域面積較大、人口分布較散,因而開局時那種傳統式的「鋤頭對田耙」的戰斗方式有利於石橋頭,石橋頭人只要一聲吆喝,千百大軍就能及時趕到,而橋柱一個煙花上天也要等上半個時辰才能集好人馬,再要是遇上劣質煙火就更麻煩了,所以第一回合石橋頭大勝,這第二回合就不同了,由於石橋頭的房子密密麻麻的連到了雙橋交界地帶,而橋柱的房子則離得較遠,因而橋柱百姓便常常事先集好人馬做好埋伏和部署,分幾處潛伏於交界地帶,待夜黑風高之時大搞夜襲!故而石橋頭百姓受不了這噩夢的煎熬,易攻難守的石橋頭第二回合只能以失敗告終(這石橋頭就有點像後來在越南作戰的美軍,每晚都得提心吊膽的枕戈待旦),呵呵,有意思的事情便在這第二回合出現了:與石橋頭田水相連的流溪村(級別:「中號」)在看到石橋頭的狼狽慘象後,臨時召開「部長級」會議,結果決定放棄中立,全面向與其隔壁的隔壁——橋柱鄉靠攏,積極在各大「聯合鄉」會議上數落石橋頭的不是,然後抓住石橋頭彼時無暇東顧的窮迫,悄悄侵吞一下石橋頭的米糧!當然,這「偷吃」的味道是甜美甚而刺激的,但也是短暫的、後果極其嚴重的!就在流溪村還沒把甜果偷夠的時候,雙橋戰事已經很快進入了第三個回合:這石橋頭雖是方圓百里以內僅有的幾個超級大塊頭,但面對橋柱這個潮汕霸王且地理位置又占據優勢的橋柱,它深知自己耗不起持久戰,但想自動請和卻有失臉面,回頭和「十八大塊頭」的其它兄弟們更不好說話,再有就是明擺出來的「怕戰」姿態會讓隔壁大小村落以為自己好欺負,往後冒出十來個「流溪」那都是有可能的!於是考慮再三,石橋頭決定軟硬兼施:給橋柱來點狠色,讓其也無心再戰,另一方面則是促成第三方提出和議!於是乎,石橋頭智囊團們翻遍老祖宗楊南柯的《三十六計》終於得到真傳,第三回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火燒橋柱薄弱環節占陳寨(橋柱當時兩大鎮寨之一)、同時又潛入橋柱西樓等地作里應外合、最後則是將橋柱那個「囂張跋扈」的小朋友——流溪鄉狠狠的教訓了一場——佔領流溪村後不打劫不傷人,就叫你們束手就擒後看著我燒貴村的祖祠(石橋頭這招確實狠到了極點,有道是寧可殺不可辱,強大也不是要已這種方式報復人家的);另一方面有意讓同樣是超級大村的盟友發話要求雙方結束戰火、又引來政府調停雙方!最後的結果呢,當然是雙方握手言和了:你石橋頭放火燒了我橋柱1/4的面積,照市場價賠款(據說現在的占陳寨能有那一般規整、氣派還得「感謝」那次重建);你橋柱鄉搞夜襲劫持了我不少婦女兒童和財物,通通歸還!至於那流溪嘛,橋柱說:「我本來就和它不是很熟,你們的恩怨我無意插手」,然後石橋頭就說:「它有膽來找我說說」,這樣一來,大鄉發話,小村們自然也就沒什麼話說,可憐的流溪村也不敢唏噓什麼,只得一旁忍著!於是這片土地又恢復了安寧,雖然這些陳年往事已經被歷史洗刷得一干二凈了,但怨恨卻要過很久才能過濾干凈:至今石橋頭和流溪鄉仍舊鮮有婚姻往來…… 若說大鎮必定有大鄉,這未免過於唐突,因為類似於身為大鎮、強鎮的陳店、棉湖、鯉湖、池尾、庵埠等就太吃這套,但有些大鎮確實可以說只由幾個大鄉組成;而有些大鎮、強鎮則鮮有或乾脆由幾十個千百來人的村莊組成,這其實與其早期歷史開發有關的,典型的「大鄉雜堆模式」有如揭陽的炮台鎮(十幾萬人的「大炮台」基本上由炮台、埔仔、豐溪、浮岡、石牌、桃山、塘邊這七塊「大磚頭」拼合而成)、普寧的軍埠鎮(十餘萬人的軍埠鎮中,大長隴與石橋頭就佔去了軍埠鎮67%的人口,外加隴頭、蓮壇兩個小一碼的「大磚頭」,軍埠鎮其它幾個中小村落便只能在這座十餘萬人的「大廈」里找幾個漏風口塗塗石灰了~)、除這兩例外,彩塘、蓮下、臚崗、和平、兩英、新亨、岐石等地都是此類現象,然而大塊頭們一起搞搞地域壟斷還不算讓人多麼驚訝,最讓人嘆為觀止的要數那些地域獨霸——「這塊地盤我全包了,老子就是絕對地王」,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其它地方雖然巨鄉林立,但磚頭們還是分了個青紅黃綠——即:甲鄉王、乙鄉李、丙鄉張,這樣一來,大塊頭們的鎮同其它鎮擠在一塊看上去還是五彩繽紛的,只是大紅大紫了那麼一點兒,可是有些鎮便純情了點、專一了些:「一棟十來萬人的「大廈」,鋼筋、水泥、水管、窗戶……,磚塊公司,你全給我包了吧」,於是便有了諸如金浦(鄭95%以上)、上砂(庄95%以上)、錫場(林70%)、溪南(陳80%)、新溪(謝60%)、曲溪(吳70%)、三饒(黃70%)、東隴(方60%)等超級大聚落,這些大鄉林立而卻姓氏單一的鎮/街道林立大平原中間便恰似那「萬綠叢中一點紅」,過於醒目了。
大鄉與全鎮的關系,鄉鎮的內部團結,通過現象看本質:
在潮汕地區,能夠動員全鎮民間力量參與節日活動或鎮級項目建設的主要組織往往不是鎮政府,而是由鎮里僅有的兩三個(關鍵字眼:「僅有」及「兩個或三個」)大鄉牽頭引導,進而協同其它相比之下小得多的村落營造祥和的節日氣氛,在潮汕地區眾多鎮/街道當中,能創造這一「和諧」景象的有如流沙鎮、棉湖鎮、陳店鎮、葵潭鎮、谷饒鎮、楓溪鎮等等,這些鎮的鄉村往往具備這么有一特點:一、有個別「超級」大村落,其它的村落則相比之下小得多;二、這些大村落位於該鎮的中心位置;三、這些大村落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四、全鎮無論大小村落,經濟發展穩定、和諧!在潮汕地區,就此而言最典型的莫過於陳店鎮了,陳店鎮雖是潮汕地區面積最小的鎮之一,但其經濟實力強、村落間聯系密切、發展和諧穩健,且有著文光鄉、草尾鄉這兩個大鄉里的牽引,鎮級大項目建設便能得到鎮民的理解與支持,因此便得以順利展開!與其極為相似的有如葵潭鎮,商貿活躍的葵潭鎮也是村落眾多,而玄武、長春二村雄立其中,全鎮和諧發展,連成一體!反觀陳店鎮的隔壁鎮軍埠鎮和仙城鎮,差異自然十分明顯,軍埠鎮和陳店鎮同樣是潮汕地區最小的鎮之一,十來萬人口密密麻麻擠在潮汕平原一角,但不同的是,軍埠鎮內部發展極不和諧,軍埠鎮十幾個建制村中,大長隴、石橋頭、蓮壇這三個管區便占據了全鎮7成以上人口,而其中最大的兩個超級大村大長隴和石橋頭則分別居於該鎮南北兩極,鎮中心則設立於該鎮西北部地區,鎮中心遠離該鎮經濟發展之最佳區位石橋頭(324國道貫穿石橋頭全境,該村為純平原地區且占隴、陳店這兩大強鎮分布於石橋頭西、東兩側),這樣發展造成的結果是軍埠鎮內部分崩離析:小村寂寞,大村獨立,而曾經是潮普交界中心圩的鎮區則走向了彷徨、沒落;經過歲月的洗刷,「軍埠」的知名度便日漸消淡,鎮各大村的獨立自主便給人造成了許多假象:如大長隴這個全國最大自然村便將位於其隔壁的老鎮區及小村落囊括進自身勢力范圍,造成名副其實的「大長隴,小軍埠」現象,節日活動時包括軍老(歷史上也是大長隴的一部分)、軍新在內的周圍各小村便臨時成了大長隴的一份子,而位於「北極」的石橋頭幾次申請成為鎮中心沒有成功且得不到上級重視及財政支持,便從地理位置上的「遠離老鎮區」到幾近脫離「鎮」的「無政府狀態」,於是乎,對石橋頭不是很熟的人,便往往會誤以為石橋頭是一個鎮或認為石橋頭屬陳店鎮或占隴鎮,而另一個同姓大聚落——隴頭鄉則因全鄉五個管區與占隴鎮區連成一體且帶著個「隴」字頭,這樣一來,莫說外地人,連許多本地人都以為隴頭鄉就是占隴之頭——即占隴鎮的一部分(事實上隴頭百姓已基本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占隴人」了),長此發展下去,以下這一切成為事實便只是一小段時間的問題:「遠軍埠,親占隴」的隴頭鄉(占軍埠鎮人口12%)並入占鎮、「迷茫、困惑與彷徨」的石橋頭鄉(站軍埠鎮人口27%)脫離軍埠鎮,與周邊其它村落協調組合成為一個新鎮/街道辦、「獨鎮難果」的大長隴(站軍埠鎮人口31%)與其它自然村各自就近並入周邊鎮/街道……,而「軍埠鎮」甚至「軍埠」這一稱謂便將成為永遠的過去!縱觀全國,會被其它鎮/街道吞並的往往都是些小鎮、弱鎮,而像軍埠這一類人多地少且具備一定實力的鎮會被吞並則只能說是上級決策失誤、內部矛盾長久懸而未決的結果,另外在這個矛盾上升的過程中從現象上我們可以看出其「大村小鎮」,而內部的表現則是某些村幹部獨大專權,買賣民財!無政府狀態也就因此養肥了一些自以為「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惡霸!在潮汕地區存在類似「散鎮危機」的還有諸如梅塘、仙城、靖海、壩頭、歧石、曲溪、燎原、鳳江、浮洋、三饒等鎮!
故而,在上萬人或准萬人大村落星羅密布的潮汕地區,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從追求效益、服務長遠的根本出發,大村落與鎮的調整發展是上級決策者們所需深思的問題! 無論是大鄉小村,潮汕地區的鄉村多多少少都有這些村級機構(或兼有或單有):居委會、長老會或理事會。一村之中若有一個較大規模的居委會便說明該地已基本實現城鎮化,而長老會或理事會仍佔主導地位則說明該地發展還趨向於傳統,另外,越大的鄉,要處理好教育、醫療、休閑、養老、集市或是商業街是件很棘手的事,有時候由於規劃、資金、上級政策等問題使人力不從心,但還好,越大的鄉村,村名的凝聚力基本會越發的大,而且還有一個好處——鮮有貪污腐敗現象,因為潮汕地區的貪污村長一般出現在小村,越大的鄉就越不可能出現鄉長吃大的情況,畢竟越多方面約束著,潮汕地區各村各鎮不乏商政等各界巨人,若某村長想以一人之力吞萬人之地那便只能是痴心妄想。那大鄉落應當怎樣建設好自己的家園呢?由於大鄉落有足夠讓自己大展藍圖的土地、人力等資源,因而放眼長遠,規劃好住宅小區、古寨、道路、水道、學校、文化宮、市場、廣場、體育場、醫院、工業區等公共設施,充分利用好每一片土地,注重衛生環保、充分調動起村民積極性,做到全民動身、民自做主便是重中之重,在與此同時爭取上級政府(包括省、市、鎮)大力支持也是非常關鍵的,相信不久的將來潮汕地區也能出現類似於江陰華西村、鳳陽小崗村等飲譽海內外的和諧新農村!相信,潮汕也會走出「天下第一村」,相信,未來不是夢!總之,潮汕的光榮與夢想需籍廣大潮人奮發圖強,開拓進取!【曦玥.寒】

7. 歷史上潮汕客家人為什麼要南遷

在一般人看來,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漢人南遷移民的一支,在漫長歲月里,篳路藍縷,顛沛流離,歷盡艱辛,不斷融合當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擁有數千萬人口的大民 系。

客家人中國分布圖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就遷徙行為而言,有主動和被動之分,與遷移過程的歷史相對應,遷移原因在各時期各不相同。總概各種遷移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

A.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積與人口數量的逆向發展,這是經常發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戰亂。殘酷的戰爭使繁華的城市和富饒的鄉村化為廢墟,數以百萬計的人在戰亂中喪生,剩存者為尋求安定的社會環境,被迫背井離鄉,遷徙各地,這是大規模突發性遷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職遷調定居。

④游學、經商 。

⑤爭斗,包括政治斗爭,經濟斗爭等。

B.與移入地有關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開發早,南方開發遲。面積遼闊,人口稀少而戰亂又少的南方有著南遷漢人定居發展農業的良好條件。如廣東梅州在南宋時,「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悉汀贛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無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給廢。」加上唐宋時期在南方百越地區推行「毋賦稅」政策。這些對北方逃難的漢人看來,可謂「世外桃源」而紛紛定居於江南、嶺南地區。

C.與介入障礙有關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從河洛、中原遷至江南、嶺南地區,就交通條件,雖極為困難,但也不是無路可走。從秦代起,就有驛道; 從隋代起,就有運河水道,特別是東南道路和嶺南道路; 從宋代起,就有「塘鋪」等。 東南道路以大運河為主幹,把關中、淮南、東南連接起來,並延伸至今贛、閩等地。

入嶺南道路有4:

1,一由荊襄道路南下湖南,經湘水、靈渠、桂江、西江進入珠江三角洲;

2,一由湖南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

3,一由長江、贛江越大庚嶺沿湞江、北江南下;

4,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粵東。道路的暢通為歷代客家先民南遷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封建政府的拓墾,如康熙23年的「遷海復界」,康熙51年的「湖廣填四川」等,也為客家人的再遷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D.與個人心理、生理有關的因素,即「已因」。

遷移者是具有特質的人,而不是遷出地的平均人,體現為富有冒險精神、不滿現狀等等,與個人因素密切相關。

8. 我是潮商小蟲

「凡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此言雖誇大了些,但「國內一個潮汕,國外也有一個潮汕」,那是千真萬確的事。海內外潮人把「過番歌」稱為「潮人思鄉曲」,是不無道理的。

天頂一隻鵝,阿弟有(老婆)阿兄無,

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聽著無奈何,

背起包袱過暹羅(泰國),走去暹羅牽豬哥(牽公豬配種),

賺有錢銀加減寄,寄來唐山娶老婆。

這首歌表現潮人有「生性好聚,聚必有樂」的品性。他們過洋在外謀生,既相互團結幫助,又不強求於人,靠自己「骨頭生肉」、刻苦勤奮和聰慧才智。樂時樂,苦時也樂,歌為心聲,這就是潮汕「過番歌」的內涵。

無可奈何炊甜粿

「無可奈何炊甜粿」是一句潮汕俗諺。清代潮人到南洋謀生者,每次過洋,快者須十幾天,如遇大風浪行程則難預料。故潮人過番者,定叫家人炊甜粿(紅糖年糕),因甜粿不易變質,攜帶方便,可以它作糧。

潮汕地區向海外移民的歷史悠久,據載元代以前就有,故歷來鄉情、親情、族情甚重。潮人「父母在,不遠游」、「骨肉相附」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誰願遠離家鄉謀生?但韓江三角洲,古時方圓不足900平方公里,僅佔全區總面積的30%,余者均為山地丘陵,東南面則是一望無邊的大海,故有「其為嶼者十之三,其為水者又十之四,可耕之土無幾」之說。

正因如此,潮汕人雖聰慧勤奮,把山坡、路旁、池邊、田溝、墓隙均變為耕地,種田如綉花,一年四季,間種插種,也獲幾收。可是地狹人眾,怎能維持生計?故長期以來,過著半飢半餓的生活。居山鄉地的潮人,每日兩餐番薯一餐粥是常見之事,真如有關史籍所記述那樣:「縱有豐年,也不足供三月之食。」加上暴政、亂世、天災、人禍,離鄉別井,海外謀生,就勢成必然。

老一輩人說:「祖父那一輩人過番是很苦的,哪有什麼大帆船?都是自縛竹排作舟,自炊甜粿作糧,撐起破被當帆,用繩子或水布,一頭綁在自己腰部,一頭縛在竹排之上,渡黑水過七洲洋。若遇大風浪,竹排被打翻,人落水,爬起來照樣行駛。有幸者遇著洋船叫救命,才能脫險到暹羅。」那小小竹排,怎頂得住七洲洋的大風浪?不少人只能漂流到附近孤島等待過往大船。故潮汕民間歌謠雲:「斷柴火,等餓死。無奈何,賣咕哩。」其中有「過番歌」是用潮州「活五調」(悲調)這樣唱的:

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條浴布去過番。

錢銀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

火船駛過七洲洋,回頭不見我家鄉。

是好是劫全憑命,未知何日回寒窯。

清代末年,帝國主義在潮汕掠奪潮人過洋賣苦力,他們在潮汕設有各種各樣的「招工局」,潮人稱它為「豬仔貿易」。如英國德記和荷蘭元興等洋行,在汕頭設有「豬仔館」。賣身的「豬仔」被關進鐵籠運往海外,死者不計其數。

174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伐根年在爪哇巴達維亞對華工進行一次大屠殺,死者萬餘人,成為歷史上震驚中外的「紅河血案」。可是清政府不去譴責洋人,反說自己的國民「類頑愚兇悍,為天朝遺棄之莠民」,並向內外聲稱「天朝莠民不惜背誦祖宗廬墓,出洋謀利,朝廷概不聞問」。潮工的處境,可想而知。

1876年前後,潮汕各地的「豬仔館」、「咕哩行」多達20餘家。潮汕人走投無路,被迫過洋謀生,相關「過番歌」甚多,如:

暹羅船,水迢迢,會生會死在今朝。

過番若是賺無食,變作番鬼恨難消。

心慌慌、意忙忙,上山做苦工,

日出分伊曝(曬),落雨分伊淋。

所扛大杉楹(大木頭),所做日共夜,

所住破寮棚,真真慘過蝦。

渡過黑水(七洲洋),吃過苦水,

滿懷心事付流水;

想做座山(基業),無回唐山,

終老屍骨歸義山(墳墓群)。

「番批」錢銀唐山福

據《潮汕僑批簡史》載:僅僅在1869年到1948年,潮汕過番總人數就達580餘萬。到20世紀末,人數猛增至1000多萬,這一數字,相當於目前潮汕本土的人口數,故有「國內一個潮汕,國外一個潮汕」之說。

正是這樣,國內的潮汕人,有相當一部分靠「番批」過日子,故有「番批錢銀唐山福」的俗語,「番批」成為潮汕人生活之所系、親情之紐帶。

許多潮汕人渡洋抵岸之後,第一時間就給家裡寫信報平安。如潮安陳厝壠的陳金炳,他在1936年十一月初一抵達馬來西亞之後,初三就給母親寄出平安信,並向親友先借6元寄給母親,好讓母親放心。泰國潮僑楊捷寄給家鄉澄海冠山鄉妻子的「番批」中有國幣5萬元和一句血淚語———「見信切贖回我女」,這「番批」款成了救命錢。

早期,由潮人在同伴、同鄉中推選出老實忠厚靠得住的人為他們代送信件和財物。這些人長期穿走於大洋水道,熟悉往返潮鄉、南洋的路徑,初時被稱為「走水」,後來被稱為「水客」。

隨著「闖南洋」、「溜烏水」的人多了,行業性的「僑批局」應運而生,如較早期的有新加坡潮商黃繼英創立的「致成批館」和澄海黃松亭設在汕頭的「余庄批局」。無論早期的「水客」還是晚期的「批局」,遞送「番批」都是靠往返南洋、潮汕的「紅頭船」帶送。據老輩人回憶:「往年農歷九月,台風少,紅頭船從南洋返來,澄海樟林港就拍鑼拍鼓迎接,比過年過節還熱鬧。」故民間有俗語雲:「九月尾,銅鑼澎澎叫。」有「過番歌」這樣唱道:

洋船到,豬母生,鳥仔豆,帶上棚。

洋船沉,豬母暈,鳥仔豆,生鋪蠅(蟲)。

信一封,銀二元,叫(老婆)刻苦勿愁煩。

奴仔知教示,豬仔著知飼。

田園落力做,待到賺有錢,

我猛猛回家來團圓。

1940年至1945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番批」中斷,在潮汕的僑眷求借無門,不少人淪為乞丐,流落他鄉,有的被迫改嫁,有的賣兒賣女,境況凄涼……有一首「過番歌」用「活五」悲調,如泣如訴地唱道:

「番批」斷,無火煙,

走四方,乞無食,

仔兒餓死娘改嫁,

一下提起目汁流。

「過番歌」的作者為廣大潮汕民眾,他們訴說著自己的苦難生活、悲慘遭遇,揭露舊社會的罪惡,以親身體會唱出自己的心聲,聽者與歌者同悲、同愁、同歡樂……細細品味「過番歌」,對比潮人今天和往日的生活,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9. 國慶去哪裡看風景比較好在潮汕地區的!

陽朔歡迎您!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冬暖夏涼的桂林山水---- 自駕車、騎自行車、坐輪船、坐竹筏、徒步、攀岩遊玩陽朔,都是很不錯的選擇。景觀奇特的岩洞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遇龍河、灕江、龍頸河等都是綠樹如茵,翠竹夾岸,涼風陣陣,河水清澈,消暑降溫、、、、陽朔是最適於人居與一年四季都可以休閑度假的的好去處。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 陽朔百里山川,處處奇山秀水,時時秀色可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整個陽朔恰似一座魂麗多彩的大公園,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人。豐富的文化遺產、古建築、古橋梁、名人紀念地、摩崖石刻等,點綴於山水之間,為山光水色又添神奇色彩。其中「四大名景」 + 「一王牌景區」,到陽朔一定不要錯過:
1. 四大名景之首--------【灕江】(蓋世的山水風光)乘竹筏游覽國家AAAAA景區 (游覽約120分鍾)上的「黃金鑽石」風景段,精華景點絡繹不絕,不同的氣候,有著它不同的神韻,沿途可欣賞楊堤風光、文筆峰、童子拜觀音、浪石風光、蘋果山、下龍風光、九馬畫山……
2. 四大名景之--------【《印象•劉三姐》】(冠世的山水風光演繹)晚上欣賞張藝謀導演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常言「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看了《印象•劉三姐》,真心想做桂林人。」
3.四大名景之--------【遇龍河竹筏漂流】(絕世的山水風光+田園風光)穿梭於迷人的山水之間,獨特的田園山水,定讓你驚喜不已。在清澈見底的遇龍河上打水仗、嬉水,或躺在竹筏的躺椅上悠哉游哉,好不愜意。
4. 四大名景之--------【世外桃源】(稀世的小橋流水人家風光)國家AAAA景區 (游覽約80分鍾)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和世界旅遊組織推薦的旅遊勝地,世外桃源景區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古橋、流水、田園、老村與水上民族村寨融為一體的絕妙畫圖「世外桃源」主要有荷花池、燕子湖、燕子洞、侗鄉風情和原始部落組成「這是一個被遺忘的故鄉,這是一個放鬆身心快樂人生的樂土。
5. 陽朔縣的王牌景區--------【十里畫廊景區】(絕代的騎行山水風光+田園風光帶)游古榕公園、月亮山公園、聚龍潭---圖騰古道(國家AAAA景區)、蝴蝶泉(國家AAAA景區)、鑒山寺(國家AAA景區)、金水岩等。
6 . 【龍頸河景區】(絕無的森林風光)它到桂林市區只需90分鍾車程,距陽朔縣城僅35公里,距桂梧高速路陽朔出口不足30分鍾車程,柏油路、水泥路直通景區,在各主要路口均設有醒目的路標。開通了柳州市、桂林市、陽朔縣接送遊客的專線車,交通十分便捷。龍頸河漂流是桂林乃至全國非常有特色的水上探險型漂流,其漂流類型分為兩類。
勇士漂:漂流河道全長6公里,整體落差達180米,河谷兩邊山巒疊嶂、森林蒼莽、清溪潺潺、聚泉成流,水質極為清澈。河谷兩岸還有古樹、奇石、果林,有10多個3-6米的落差刺激處,108個旋轉彎,沿途精彩連連,充滿驚險與刺激,讓您秒秒鍾嚎吼尖叫。 猛士漂:全長8公里,落差268米、、、、、
7.【桂林九馬畫山】(國家AAA景區)是桂林灕江著名的景觀之一,是大自然的筆墨奇觀。位於興坪鎮西北4公里,山高400餘米,寬200米。宋代詩人鄒浩比作天公醉時的傑作:「應時天公醉時筆,重重粉墨尚橫」。 九馬畫山峽谷漂流全程3.5公里,從高空俯瞰,宛如一條玉帶深闕峽中,整體落差80米。峽谷中水流鮮活澄靜,空氣清新,兩岸盡是蔥郁植物。 一漂一景的獨到設計,漂流途中每一個休憩處都有觀景區。縱情飛舟,投身自然,搖曳之中邂逅九馬畫山一隅,讓遊客們漂在峽谷中觀望灕江山水,可以欣賞到多角度、多層次的秀麗風光。
8.【劉三姐水上公園漂流】陽朔縣城經福利鎮至普益鄉長約20公里的灕江下流水道,被一些旅遊專家譽為「鑽石水道」,謂其比上游段「黃金水道」更具特色。這一河段曲折、江面寬闊,水流平緩,有別於上游江段的高峻奇崛。從縣城碼頭出發,一路上可飽覽諸多名勝景點,由白鶴飲江、碧蓮出水到龍脊聳翠、橋影雙虹;過大橋後可觀卓箋挺立、書童獨秀;雪嶺雙獅、秀才看榜;過獅龍後有飛鳳騰霄,麒麟送子;到福利則可領略古鎮遺風和渡頭流韻;由此而下可欣賞白面明碑和留公三潭。
9.【銀子岩】(國家AAAA)-------俗話說:「遊了銀子岩,一世不缺錢。」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貫穿十二座山峰,屬層樓式溶洞,洞內匯集了不同地質年代發育生長的鍾乳石,晶瑩剔透,潔白無瑕,宛如夜空的銀河傾斜而下,閃爍出像銀子、似鑽石的光芒。
、、、、、、
第一天:陽朔十里畫廊王牌景區:
大榕樹+ 月亮山 +聚龍潭(4A) +圖騰古道(4A)+ 蝴蝶泉(4A) +遇龍河漂流精華段(朝陽碼頭-工農橋漂流) 晚上 演出《印象劉三姐》
第二天:世外桃源(4A) + 灕江精華游(5A) 晚上 西街(免費)
第三天:興坪龍頸河漂流+ 銀子岩(4A)
第四天:桂林經典一日游 三山兩洞一公園 夜遊 兩江四湖
陽朔妹小莫

閱讀全文

與潮汕排污水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朗詩德凈水機復位鍵在哪裡 瀏覽:444
鋁污泥回用 瀏覽:545
家用夏普空調過濾網 瀏覽:273
廚房下水管道提升泵 瀏覽:50
幼兒園的飲水機壞了怎麼辦 瀏覽:471
雪佛蘭樂馳燃油濾芯在哪裡 瀏覽:560
蒸餾白酒水溫多少合適 瀏覽:339
廢水噪音環境監測 瀏覽:826
樹脂畫是硬的嗎 瀏覽:477
飲水器濾芯怎麼處理 瀏覽:474
污水廠安全培訓題 瀏覽:279
凈水器怎麼看級別 瀏覽:539
凈水器濾芯多少噸水更換 瀏覽:541
空氣凈化器3代怎麼清洗 瀏覽:896
美國陶氏反滲透膜選型官網 瀏覽:65
污水分部觀感質量檢查怎麼寫 瀏覽:279
純化水RO膜更換依據 瀏覽:788
污水1W表達什麼 瀏覽:13
海水淡化半透膜工作原理 瀏覽:595
卡西歐手錶的樹脂表帶愛臟嗎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