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梅州市水資源保護中的存在問題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梅州城市水資源供需矛盾也在不斷加劇,水資源保護和節約用水重視不夠,已成為制約發展的主要因素。梅州城市水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8.2.1水土流失仍然存在
在前面14章已經對水土流失作了較詳盡的論述,這里著重對1983年和1997年兩個時間段進行比較(表18.1)。
表18.1 梅州市水土流失面積對比表(1983/1997)單位:km2
從上表可見,經過14年的治理,水土流失情況已得到很好的改善。表現為:①總流失量已經從1983年的2556.04km2下降到1725.43km2;②面蝕、溝蝕情況已得到很好的控制,除了梅縣和平遠的面蝕,興寧的溝蝕情況略有上升外,其他各縣的面蝕和溝蝕都比1983年有所下降。但是,崩崗的面積卻上升了。其中五華、興寧和豐順的崩崗面積都大幅度上升,只有大埔、蕉嶺和梅江區的崩崗面積有所下降。
18.2.2水污染不容樂觀
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水污染分為:點污染源(由管道收集後集中排除)和面污染源(無組織的,例如農田地面徑流或雨水徑流)。點污染通常來自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面污染主要來自農村。梅州是一個農業佔比重較大的山區,因此面污染源是比較普遍的。
根據梅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和各縣(市、區)環境監測站對梅江保潔9個跨縣(市、區)斷面水質監測結果表明,1998年梅江幹流及其主要支流水質年平均值,在5個斷面懸浮物、溶解氧、石油類指標中分別有1個或2個略有超標,其餘各斷面水質符合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Ⅱ類標准水質良好 見http://mzepb.meizhou.net/mjbj(2005-03-14)。
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平的不斷提高,必然導致城鎮工礦業和生活污廢排放量的逐漸增加。由於目前梅州市的城鎮管理和工業廢水處理仍跟不上形勢發展的要求,大部分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未經凈化處理就直接排入河流,導致全市地表水體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排入梅江的主要廢水工業污染源有梅縣造紙廠、平遠造紙廠、蕉嶺造紙廠、梅縣磷肥廠、梅縣發電廠、西陽氮肥廠等。1998年度環境統計數字表明,這6家企業累計工業廢水等標污染負荷佔全市廢水的89.7%,年廢水排放量分別為97×104t、590t、480t、50t、1390t和3240t 數據由梅州市統計局提供。
18.2.3地下水資源管理乏力
就目前梅州市水資源管理現狀而言,雖然管理體制已基本理順,但職責和權力仍未落實到位。表現在大部分農民對地下水的開發還存在不合理性,歸根到底是由於水行政管理部門對地下水的監督管理力度不夠。梅州城區對地下水的利用並不廣泛,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可忽視。2003年梅州城區地下水資源總量達8600萬m3。其中洗車行業是地下水用水的大戶之一。一般的洗車行業都是採取直接在地下水資源豐富處打井取水,以節約成本。而政府對洗車行業的打井行為並未做出嚴格的限制。另外,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統一管理問題仍存在爭議,有些農村對地下熱水的開采也缺乏有序的管理(圖18.2)。
圖18.2 梅州某農村地下熱水的開采現狀
Ⅱ 梅州市水資源的特點
12.3.1人均水資源數量不大
如前所述,梅州市水資源總量(含過境客水)為257.22億m3。但是,在進行地區間水資源比較時,只能採用河川徑流多年平均本地水這一指標,據1993年同期數比較,梅州市人均水資源量2876m3,高於全國人均2630m3的水平,但低於全省人均3077m3的水平[3],而與世界人均水量8840m3[4]相比則更是相去甚遠。
12.3.2時空分布不均
水資源是由大氣降雨轉化而成的,因此,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徵與大氣降雨的時空分布特徵基本一致。在時間分布上,梅州市境內雨季長,降雨充沛,年平均雨日150天左右,年降雨在1400~2500mm之間。年內降雨多集中在4~9月,佔全年的70%~80%,其中5~6月更為集中,形成極明顯的汛期;10月至次年3月為乾旱期,其各月平均降雨均小於100mm。梅州市降雨的年際變化也大,如豐順湯坑鎮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978mm,最多年為3093mm(1961年),最少年為1262mm(1956年) 梅州市水中長期供求計劃(梅州市水利局,1996),P.5。
表12.3 梅州市資源地區分布情況表單位:億m3
12.3.3洪枯水現象明顯
梅江洪水出現幾率1950年以前為16%,1950年以後,由於森林植被遭受嚴重破壞,造成大面積水土流失,帶來下墊面匯流條件惡化,而使洪水幾率提高至36%[1]。梅州市各江河洪水一般出現在5~9月,具有峰高量相對較小,漲落較快的特點,且後汛期受台風暴雨造成的洪水具有水位更高的特點。如梅江橫山站,1953~1980年6次台風降雨洪水都高出警戒水位5m多(橫山站警戒水位52m),其中6001號台風暴雨洪水水位高達58.56m,為歷史最高記錄[1]。其後曾發生8607號和9710號特大洪水。1997年第10號強台風於8月2日20時30分在珠江口登陸,梅州遭受大暴雨襲擊,全市平均降雨量168.5mm,局部地方降水量超過300mm,造成山洪暴發,江河水位暴漲,全市9000多座蓄水工程達到和超過防限水位。本次洪災全市直接經濟損失14.21億元,其中水利損失2.66億元 梅州年鑒(梅州市年鑒編纂委員會,1988)。
因受氣候因素影響,本區枯水一般出現在非汛期(10月至次年3月),月均值以1、2月為最低,但歷史最枯流量多出現在5月,這與大旱年天氣系統異常和農業需水量增大有關。韓江上游平均枯水流量模數1.95~4.88/s·km2之間。各站枯水年變差數Cv在0.4~1.40之間,離勢系數Cs=2~3Cv,說明本區枯水年年際變化大。梅江橫山站百年一遇枯水流量為5m3/s,20年一遇為11m3/s,10年一遇為15m3/s[1]。
12.3.4河流泥沙含量高
梅州市河流因長期受水土流失的影響,河水含沙量大(五華水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66kg/m3),梅江被列入全省含沙量最大的河流[1],雖經10年水土流失的治理,使河流含沙量得以緩解,但下遊河床和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僅對洪水構成威脅,還影響航運和水利水電工程的效益。如合水水庫容,至1997年底已淤積1548萬m3,超過正常庫容的1/3 梅州市1997年水利綜合統計年報。
12.3.5水力資源豐富
梅州市山區河床坡降陡,天然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是發展小水電,促進工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全市水能理論蘊藏量在1萬k W以上的河流共有20條,即韓江(梅江、琴江)、蕉州河、五華水、寧江、程江、石窟河、差干河、柚樹河、松源河、汀江、漳溪河、梅潭河、合溪河、大勝溪、豐良河、白溪、潘田河、蕉溪、八鄉水、榕江、北河。全市境內水力資源理論蘊藏為120.65k W,可開發量為123.93k W。至1997年底止,全市水電裝機容量54.2k W,只佔可開發量的43.27% 梅州市河流流域水電開發規劃修編報告(梅州市水電局,1998)。
12.3.6地表水體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
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必然導致城鎮工礦企業和生活污廢水排放量的逐漸增加。由於目前梅州市的城鎮管理和工業廢水處理仍跟不上形勢發展的要求,大部分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未經凈化處理就直接排入江河,致使全市地表水體(河流)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雖然在雨季大部分河段仍可達Ⅲ類以上,但旱季因地面徑流大幅度減少,污染程度加大,而在兩岸工廠集中、水量不大的河段,有機物污染尤為突出,如平遠壩頭河、興寧附近的寧江河段等(表12.4)。
表12.4 2004年梅州市主要河流水質概況表
梅江河梅城段水質保護問題也越來越引起大家的普遍關注。為此,市政府專門成立了梅江河水保潔防污領導小組和梅江一河兩岸保潔防污監督管理大隊,還撥款改建、擴建垃圾場,並建設江南污水處理廠。從整體上看,梅江梅城段水質情況是好的。但是,隨著梅州市社會經濟的發展,今後的防污、治污任務仍很艱巨。
Ⅲ 梅州市污水處理廠
該工廠位於地址廣東省梅江區火車站馬鞍山七孔閘電排站側值班室,工廠主要生產或製造污水處理工程及設備。
Ⅳ 梅州市江南污水廠在哪
好像是現在做的廣州大橋那裡,我記得就是
Ⅳ 梅州市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水資源是社會發展中的必不可少的資源。隨著人口的增加,供水價格低廉,水浪費、水污染嚴重,使有限水資源的社會特性得不到充分發揮,水越來越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1]。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梅州城市水資源利用量不斷增加,但目前水資源利用率低、水資源保護和節約用水重視不夠,已成為制約梅州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18.1.1「母親河」遭受污染
梅江是梅州人民的「母親河」。自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梅江的水質每況愈下,到如今幾近不能飲用。造成梅江污染嚴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首先,城區工業廢水排放對梅江的影響甚大。梅州市近幾年來積極發展工業,力圖以工業帶動梅州經濟的騰飛。可是工業發展必將帶來一系列水環境問題。據了解,城區的許多工業部門對污水的再處理能力低,僅為10%左右,這部分污水對梅城梅江河段的河水水質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此外,在梅江下遊河段建立的水電站,在枯水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梅江中上遊河水的流通,使污水不能被交換而堆積在梅城至水電站這一流域,阻礙了水體的自凈。以上種種原因致使大量氮、磷化合物被排放到水中,導致河水富營養化程度嚴重,水浮蓮滋生,使水體進一步惡化。
其次,梅城周邊河流受污染的程度雖不算嚴重,但已很不如人意。梅江沿河(包括支流)的許多居民、學校,由於環保觀念嚴重滯後,對日常生活製造的垃圾直接扔進河流之中,這些居民生活污水和眾多生活垃圾也是重要的污染源。在城區面積擴大的情況下,梅江較大的支流程江河、周溪河受污染的情況也在加劇。如此龐大數量的廢污水使梅江的河水自凈不堪重負。
18.1.2城市化發展凸現水文水資源問題
集結在一起的龐大的人口和經濟實體,徹底改變了城市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這些改變都以破舊建新的方式進行,往往災害性的改變多,有利於水環境的改變少,最後以普遍存在的水臟(水污染)、水多(洪澇漬災)、水少(短缺)、水渾(水土流失)等問題表現出來。研究表明,城區自身的產水或因量小或因污染,當今的城市都把外來水源作為自己的飲用水源。它們所有的供水——不論取至地表,還是來源於地下深處,都可以歸結為外來水源,即過境水或客水。所有的城市都指望自己的供水水源永遠是清潔的,但是,由於水的流動循環以及流動過程中的自凈作用等特性,水往低處流則極大地方便了上游城市向城外水域、地域排放廢棄物,致使水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當今城市的癌症、絕症問題。
另一方面,都市化使得原有的下墊面條件大大改變;同時,人口高度集中、建築物密度加大,導致當地產流匯流特性以及局部氣候的變化,從而造成更多的水文水資源問題(圖18.1)[2]。
房產和道路等硬化工程的集中導致了城市在建時期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導致了城區可滲水面積必然減少。大量不合理的硬化工程,則造成行洪過水面積的縮減,增大了城市改造的難度,尤其是「傷筋動骨」的地下工程的維護改造。
可滲水面積的減少,嚴重影響地下土壤和地下水與外界的交流和自我凈化調節,但最直觀的是下墊面條件的改變,使降在大面積不滲水地面上的雨水產流快,匯流時間短,形成的洪峰尖瘦。驟然形成的陡漲陡落的洪水,如遇下水道設計施工不合理或者養護不當而沒有出路的話,往往容易造成城區洪澇漬災。人與水爭道,千百年或長期水利建設形成的比較完善的減災保障系統的毀滅,如原來起儲水滯洪作用的河流、湖泊、渠道、庫塘等載體被填平或埋管填平後,原有過水面積的大大縮減,又加劇了上述的洪澇漬災。
下水道方面,在於繼續千篇一律地採用埋設地下管道的設計方式,這種兩千年前就有的方式雖然投資最少、施工最簡單,但不論採用多大直徑的管子,都只有向受納水體直接排放雨、污水的單一功能,就這排水功能若遇暴雨季節也將大打折扣。這種沒有強大綜合功能的地下通道,不僅帶給後續建設如污水處理、通信、輸電、燃氣、供水、供熱等入地工程重重困難和無窮的資源性浪費,也給自身維護改造留下嚴重障礙。只顧地面建設的城市是短命的城市,現代化的城市要求所建的地下網路比地上部分更富有生命力和永久性。2005年6月15日,梅城連降大雨,梅縣新城辦事處程江居委會第八村民小組上牛崗張屋最低處水浸達60~70cm。據了解,該處位於205國道和世紀大道之間,隨著城市的發展,該村周圍建起了高樓,該村被包圍在裡面,地勢比道路低2m多。以前該村有兩條排水溝排水,世紀大道建成以後,排水溝被填掉了,雨水和生活污水排不出。隨著房地產開發,水塘面積減少,該村一下雨就水浸入屋,每次浸水該村都要靠抽水排澇,一次就得抽3~5天 《梅州日報》(2005-06-17)。
圖18.1 都市化的水文水資源效應
(據劉美南等,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