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蒸餾問題 > 蒸餾酒怎麼能做到30度

蒸餾酒怎麼能做到30度

發布時間:2024-10-28 18:29:28

㈠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古人動不動喝幾壇酒還不醉,這樣的情況多見於史書記載和文學作品,說明可信度還是比較高得。實際上,這點不值得奇怪,且不說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

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時候,多的時候喝過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鍋頭,當然中間少不了幾次廁所。而我見過能喝的反而是一個女孩,可以說天賦異稟,有次喝酒喝了那種青啤十多瓶,這個量算不了什麼,奇的是人家喝的氣定神閑,廁所都不用上,只能說個人代謝功能異於常人。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個節目上介紹一個酒神,是魯豫主持的一個節目,那人可以一頓喝七斤白酒,這可是貨真價實的白酒,平均度數怎麼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壇子也就兩三斤的量,加起來也可以算是幾壇子了。像名人裡面,能喝酒的也屢見不鮮,比如最喜歡寫酒的古龍大俠,他的作品裡幾乎每個大俠都愛酒,更有諸多酒量驚人的奇人異士。古龍大俠自身那個酒量也是駭人聽聞,當年古龍大俠多數作品都拍成電影,他自己也是個編劇,他的酒量武行的壯漢見了都怕,據洪金寶回憶說古龍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們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龍的對手。也許正因為古龍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讓人可惜。再一個能喝酒的比如俄羅斯人,他們的酒量是普遍較高,高度難喝的伏特加,他們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麼下酒菜什麼的是不需要的。

說了現代喝酒的眾生相,其實是想說明一個道理,就算在今天這個人的體質,加上現在普遍較高的白酒度數,一次喝個幾壇子酒都不算回事,何況是在一貫喜歡誇張的 歷史 記載和文學作品裡呢,這事不值得稱奇。在元明清時代已經有了蒸餾酒,但是民間普遍流行的還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釀造的釀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鍋頭成形於清中期,已經接近於近現代了。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數,就會明白喝幾壇子酒根本不是事兒。

我們古人善於發展技術,不注重理論研究,所以沒有確切記錄酒精含量的記載,對於酒的描述多是老陳醇香等不牽涉量化的詞,根據古人釀酒方式的記載和相關遺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當一部分釀酒跟今天家庭釀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論是完全一致的。我們今天釀酒度數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釀了,算是一種米水混合物,超市裡冷藏區經常有賣,有些小孩子也喜歡買來吃,過濾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種酒了。有些地方再深度發酵過濾一下,可以做成度數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個人家吃過一次家庭釀的米酒,已經進行了深度過濾,清亮剔透,甘甜中隱隱有絲絲辣口,論度數比不上黃酒,甚是甘醇,我懷疑《水滸傳》里武松景陽岡喝的透瓶香就與此類似。度數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兒紅這樣黃酒了,按照今天觀點來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點的就是類似清酒這樣的酒了,今天的度量來看也不會超過二十度。這幾種酒涵蓋了大部分都古代釀酒,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數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會成倍下降。就好像今天有人可以喝十多瓶啤酒若無其事,但是二兩高度白酒就會歇菜。

史書里記載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給記錄下來,只有那些天賦異稟有海量的人,才有記載他喝酒的必要。至於文學作品裡,一個人如果嗜酒如命又一喝就醉,這樣的人設簡直就是個廢物啊,根本沒必要浪費筆墨。要寫的話就要寫武松,寫喬峰,寫胡鐵花,這些人物喝酒越多本事越大,這樣讀起來才痛快淋漓呢。

這個問題得看是古代的什麼時候。如果是明清時期,市場上白酒已相當流行,酒的度數會高一結,具體是多少度很難說,但酒精度數高於黃酒是肯定的。而在明清之前,白酒幾乎沒什麼人喝,有人認為元代之前中國人沒有白酒技術,此話未必准確,因為宋代的蒸餾技術已十分成熟,蒸餾酒在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此時就算有白酒,黃的人也非常少,大家喝的都是黃酒。

黃酒是低度酒,度數一般都是10%左右。也因此,人們才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這時候考驗的不是酒量,而是肚量。漢代有一個叫做於定國的人,酒量非常驚人,「食酒至數石不亂」,飲下數石酒而不醉。漢代的一石,如果以容積計算,相當於宋代二斗七升;如果以重量計算,相當於宋代的三十二斤。北宋的科學家沈括認為,「於定國飲酒數石不亂」的記載非常可疑,因為「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沈括《夢溪筆談》)。一個人的肚子,怎麼可能裝得下二斗七升水或三十二斤水?其實,沈括忽略了一個變數:人可以一邊飲酒,一邊排泄。宋代的三十二斤,不外是現在三十瓶啤酒的容量。

酒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化,好像不喝酒就不能辦事一樣。所以從古至今,喝酒在我國飯桌文化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當中看到武林好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動不動就是是幾碗十幾碗的喝下去,那麼到底是因為古人酒量大呢還是古代的酒度數低呢?

說到古人喝酒,最著名的怕是武鬆了,三碗不過崗,武松喝了十八碗。不僅上山了,還打死了一隻老虎,一戰成名,至今都流傳著武松打虎的故事。

為什麼能喝如此之多呢?首先有兩個方面跟我們現在有區別。

古代的計量單位和現在不一樣。

我們知道,古代16兩為一斤。而現在10兩為一斤,這個計量單位上古代比現在同樣是一兩,但實際比現在要少了。

再者,古代常常說某某男子乃為八尺大漢。按照我們現在的一尺為33公分,那麼八尺足身高有2.6米之多。

古代的人可能要比現在高一點,但也不會這么誇張。

根據古代的計量單位,時期不同,長短也不一樣,到了明清一尺約為31厘米這樣。之前到時在21--25厘米之間。

所以不能拿古代的一尺和我們現在的做衡量。

同樣,作為其他用具也是一樣的,同樣的說法,可能要比現在的小一些。

(十六兩秤)

古代酒水的度數很低,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們知道,古代的釀酒工藝並不是很完善,跟現在的工藝根本沒法比。 由於釀造工藝不一樣,出來的酒度數自然不一樣了。

我們現在的大多是蒸餾技術,而古代沒有這個技術,用最多的還是釀酒,屬於米酒的范圍,不但度數不高,還帶有米香的味道。

古代的酒通常都在十度以下,甚至在五六度這樣,就跟現在的啤酒是一樣的,所以,喝個幾碗不成問題。

現在的人喝啤酒,能喝的也都在一件起步,十幾二十瓶的都沒有問題,下酒快。

所以,看似古人喝酒很厲害,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度數低,換成現在53度甚至六十多度的可能也喝不了多少。

因為酒文化的盛行,有因為度數低,所以古人才可以這么附庸風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俠游多少年」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太多太多,文人對於酒的痴迷,都留在了萬千詩詞里。

經常在一些武俠劇中,看到許多大俠,江湖人士,到酒店喝酒,動不動就喝上個好幾壇,乃至有些失落的人,酒店的酒喝光了,他都還沒醉。莫非古時候的酒跟白開水相同?一點都不醉人嗎?其實並非如此。

影視作品中的橋段,只是只是場景需求,前史上實在的酒仍是有必定度數的。我國自古以來茶文明和酒文明一向都是我國的兩大特色文明。我國前期的釀酒方法,相對如今仍是比較粗糙的。

前期的酒相當於醪糟,醪糟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釀造工藝簡略,口味甜美醇美,乙醇含量很少,因而深受人們喜歡。度數只是相對於現在咱們的啤酒,根本在十度以下。前期古人釀酒,都是用五穀或許果子來釀酒的,所以釀出來的酒有點相似咱們現在的葡萄酒。


我國的釀酒文明和前史十分的悠久,考古專家從前出土過距今有5000多年前史的釀酒用具,也就是說黃帝時期,夏禹時期,就存在著釀酒這個行業。

有的前史記載,釀酒的鼻祖是狂葯,以為狂葯是夏朝人,東漢《說文解字》中解說「酒」字的條目中有:「狂葯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樣的說法。

秦朝時,釀酒呈現了酒麴,那個時候釀出來的酒,度數比較低,根本都在十度以下。許多人聽過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去景陽岡打虎之前,喝了8碗酒。實際上其時武松喝的酒,它的度數,只是比一般的啤酒度數要高幾度罷了,也就十幾度左右,相當於雞尾酒的度數。宋朝時期的釀酒技能,有所提高,能提煉出10到20度左右的酒。

所以其時武松喝的酒相當於喝了六七瓶的啤酒差不多,宋末能夠提煉出白酒相同的度數,這還得歸功於北方的少數民族,因為北方的天氣比較冰冷,所以古代的這些少數民族,往往都是喝酒來禦寒,跟華夏的酒不相同,他們喝的都是高濃度的酒,這些游牧民族釀酒的方法,用的是所謂的「蒸餾法」的方法,後來才傳到了華夏。


盛行喝白酒,也是在元朝今後的工作,元朝曾經許多人都是海量,元朝今後很少呈現一個人能夠喝十大碗的,像唐宋時期,李白有許多詩歌,都是描繪斗酒的場景。

在6000年前人們剛剛摸索到關於酒的製作技術時,只會用發了芽的穀物去製作酒,所以大多都是糧食酒,以黃酒為主,度數非常低,甚至口味偏甜。秦朝以後,人們開始嘗試用酒麴去制酒,製成的也是黃酒。

漢朝按酒麴和穀物的比例配方制酒,這種酒應該算真正的酒,度數10度——18度左右。

南北朝的時候,已有多種做酒方式,部分方式延續到現在。唐宋時期,比較盛行「女兒紅」。似乎採用過裡面的製作方式,稱這種酒為「紅酒」。酒度保持在18度以內的水準。

宋元時期,酒的製作有了大的突破,通過蒸餾手法做酒,有學者說,蒸餾的制酒方式便是元朝的開始。元朝時的酒和現如今的酒大體相似,但華夏人群喝的是度數非常低的清酒的。而且,雖然在元朝出現了高度數的酒,但人們仍然喜歡飲用度數低的酒麴釀酒,蒸餾而出的高度酒只有在宮廷內的重要場合才會拿出來,這些酒有的達50度。

明朝時期,人們依舊喜愛發酵的低度酒,蒸餾酒並沒有得到普及。等到清朝的時候,滿人統治天下,傾向於度數高的酒。蒸餾的酒已經普及,取代了發酵製成的酒。

由此可以發現,那些各個朝代有名的英雄或詩人,他們能一次喝下幾十碗酒。其實並不可怕,因為這些酒的酒精度數都很低,一般人都可以做到。

在影視劇里及各種演義小說中,經常會出現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情景,那一個個人頭一般大的酒壇,裡面裝著滿滿的酒水,然後那些豪邁人物們喝著這些酒時 就如同喝水一般,絲毫不見醉意出現。

在看到這種情節時,很多人都會先入為主地以為他們喝的酒跟現如今人們所喝的白酒一樣,是酒精度數很高的酒水,但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古人們大碗所喝的酒跟我們現如今的高度數白酒不同,排除少數古代真實存在的酒神之外,大多數古代人海飲一般喝下的酒其實是度數很低的釀造酒。

釀造酒

所謂釀造酒就是不需要經過蒸餾的酒,大家平常所接觸到的啤酒、紅葡萄酒、黃酒就是當今世界上最出名的三大釀造酒。

經常喝啤酒、紅酒、黃酒的人,都知道這類酒的度數有多麼之低。

釀造酒一般被稱為原汁酒,它是通過酵母把食物中的澱粉、糖分轉換成酒精,最終才形成了我們所知道的釀造酒,因為保留了釀造食物的原本風味,釀造酒才被稱之了原汁酒。

如果喝的是啤酒,想必現如今很多人都比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豪俠們要厲害。

僅就我所見,一個人能喝下半箱啤酒的案例就不在少數,更不用說諾大中華土地,酒量超凡者的酒量了。

蒸餾酒

蒸餾酒和釀造酒有所不同的是,它們比釀造酒多了一道工序,這道工序就是蒸餾。

而蒸餾酒的原材料非常繁多,例如高粱、大米、小麥、葡萄等等,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人用來做蒸餾酒。

然後這些食物經過發酵、蒸餾,就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蒸餾酒。

除了我們所知道的白酒之外,外國的白蘭地、伏特加、朗姆酒等等都是高度數的蒸餾酒。

在喝這些蒸餾酒的時候,很多人就不能像喝啤酒一般豪氣了,如果酒量不行,強行喝太多蒸餾酒的話,是有極大可能會丟掉性命的,現如今很多新聞案例就證明了這點。

蒸餾酒的 歷史 發展

接下來我們再談一下我國蒸餾酒的起源。

關於我國蒸餾酒的起源,很多人說是唐朝,但經過相關學者的考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宋朝。

是從宋朝開始,蒸餾酒才真正出現於我們的 歷史 中的,最後經過多年的發展,蒸餾酒才在明清時期完全擴散在了全國各地。

我們現如今所看到的很多電視劇、 歷史 演義背景大多數是在宋朝、明朝、清朝時期,在這些朝代白酒已經出現了,但並不意味著那些時代人們喝的就一定是白酒。

就如同白酒是我們的國酒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喝低度數的啤酒、紅酒。

以此類推,古代人們除了喝白酒之外,肯定也有很多接受不了高度數酒的人會選擇去喝黃酒或者用釀造手法釀造出來的白酒。

在這種條件下,古代人喝好幾壇酒都不會醉的情況就不會顯得太過於離奇了。

所以說這就是古人經常喝好幾壇酒也不會醉的原因,最主要還是古代人們所喝的酒度數低。

在中華民族悠久 歷史 的長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樣,有著它自身的光輝篇章。我國酒的 歷史 ,可以上到上古時期,至今已有五千年的 歷史 了。

古代一些文人騷客很是愛酒,甚至說是無酒不歡,那麼古代的酒有多少度?為什麼喝酒能喝好幾壇才會醉呢?

其實古人喝的是發酵酒,酒度不高,應該在10度以內!(由酒精殺菌作用決定),

先秦時代釀酒,兼用曲、櫱兩種酒母,到了漢代,以櫱釀造的醴逐漸消失,漢人制曲,多以麥為原料,有大麥、小麥、細餅等多種酒麴。到唐代,釀酒技藝較之魏晉有了很大的進步,首先出現了以大米為原料,直接由曲母培養而成的紅曲,有更強的糖化力和酒精發酵力。度數達到8、9度上下。

北宋的時候採用了「連渣拌飯法」,把米蒸好了冷卻後拌入曲渣,一年四季根據時令的不同放的酒麴或大或小,這樣做可以使酒更醇,度數可以達到11-18度。技術落後的窮鄉僻壤,酒品質估計差點,酒精度三五度的都有,跟啤酒差不多。怎麼喝就看喝酒的場合和個人的酒量了。在宋末的時候,游牧民族把蒸餾技術傳入我國,中國酒精度數越來越高。

我們現代人通常把酒作為一種實現功利的工具,卻忽略了酒最本真的東西。古人把飲酒視為一種養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處,對人的 健康 是有益無害的。

而現在人喝的蒸餾酒是將酒精進行提純,酒度通常高達30到50度,所有問題應該回答了!

並不是古人的酒量比較大,我們看到電視劇或者文藝作品中很多豪飲者,對壇而飲,武松也有喝十八碗的經歷,之所以這么喝,主要是為了解渴,而不是像現在的烈酒,越喝越渴,古代這么低度數的酒,喝個十碗八碗不算多吧,試想如果你喝的是醪糟,估計肚量大一點的都有可能喝十八碗!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千杯不醉的理由吧。

一直以來古人在我們的印象里特別能喝酒,而且喝個十來碗都不礙事兒。例如《水滸傳》中的武松,他的酒量在梁山泊上堪稱第一。他曾經喝了15碗酒後,還能赤手空拳地把老虎打死。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是出了名得愛喝酒,他在《將進酒》中高吟:「將進酒,杯莫停。」就連他的好友杜甫也在《飲中八仙歌》里說「李白一斗詩百篇」、「汝陽三斗始朝天」、「張旭三杯草聖傳」、「焦遂五斗方卓然」。這些古人的酒量乍聽起來確實好,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古人的酒另有玄機!

首先是古今單位存在很大的誤差,例如古人量身高用的尺子,實際上大約只有我們現代尺子的三分之二,再譬如唐至清代都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所以文獻里動輒就記載某人喝了數斗酒,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多。我們習慣性地將古代量酒用的斗和現代稱糧食用的斗相掛鉤,想當然的就以為古人能喝上好幾壇酒,但實際上它倆完全不是一回事。古代的斗是盛酒的酒器,《詩經·大雅·行葦》曾記載「酌以大斗,以祈黃考」。朱熹對此標注到:「大斗,柄長三尺。」 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現在的二尺左右。大斗如此,小斗定然更小。從出土的青銅斗看,也就是現在家裡飯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現在常用的一個玻璃杯。 《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問淳於髡能喝多少酒,淳於髡答 :「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這個典故是告訴我們:一斗太少,一石太多。做事不能太極端,否則會衰敗。由此可見,斗在古代代表少。

其次古人的酒不是蒸餾酒,而是釀造酒。釀造酒的製作方法是先將米飯蒸熟放涼,再倒入酒麴,待它發酵。發酵到一定程度時,米飯自動變成酒糟。接著再用酒篩過濾到,最後倒進壇子進行密封。密封的時間不一,少則三個月,多則數十載。這一製作工序主要就是發酵與過濾,所以酒精度數並不高。另外由於密封時間的不同釀出來的酒也有分類。古人把酒分為清酒和濁酒兩大類。從顏色上辨別,古代的清酒清澈透明,濁酒色重渾濁。而古人常飲的白酒處於清酒與濁酒之間,非透明,但有一絲渾濁之感。宋代以後有出現了紅曲,眾所皆知的女兒紅就屬於這一類。不過不管是哪一類的酒,它們都是煮出來的。朱翼中《北山酒經》卷下就記載了古人的「煮酒」:「白酒須發得清,然後煮,煮時,瓶用桑葉冥之。」既然是煮出來的酒精含量可見一般,根本無法與現代的蒸餾酒相比。

一些學者經過大量的研究與實踐得出:古人釀造酒的度數大約在6 左右,最高不會超過15 。我們現代人所喝的白酒是清代以後以蒸餾法製作出的烈性酒,俗稱「白乾」。它的度數大約在40 以上,最高可達68 ,而現代人市面上更常見的啤酒度數也在10 左右。綜合釀造酒的度數與古人喝酒所使酒器的大小,我們可以分析出古人喝一斗白酒相當於現代人喝一杯啤酒,所以古人並不是千杯不醉。

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連悶幾斤「三碗不過崗」,古人酒量似乎都相當驚人,動不動幾壇幾斤的豪飲,事實上,古人如此海量,倒不是他們的酒量大,而是酒的度數太低。

中國釀酒的 歷史 相當悠久,古語「杜康造秫酒」,杜康是夏朝的第五世君王,早在先秦時代,黃河流域就已經出現了釀酒工藝,不過人們在最初摸索釀酒技術的時候,只發現了用發芽的穀物可以製作酒。 當時絕大多數的酒都是糧食酒,口感偏甜,度數很低,類似於現在的米酒。

有句話叫做「小人之交甘若醴」,而醴,就是當時的甜酒,是用櫱釀造的酒,其酒精度數極低,而後來採用酒麴釀造的酒,度數仍舊僅在10%到18%之間。

古人飲用的醴,也就是現在的醪糟、酒釀,度數僅僅在1度左右,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一般來說,這種酒被稱作「濁酒」,也就是將醪糟置於水中煮過的醪糟水,在酒肆或者酒坊里,往往就將其澄清處理,呈現出無色透明的狀態,因此將其稱作清酒

這種酒,經過比較好的窖藏之後度數會有所上升,達到5度左右,雖然也就跟現在的菠蘿啤差不多,但這在當時已算是度數相當高、品質非常好的酒了。

漢朝的相關典籍之中,仍舊記載著相關的制酒辦法與酒麴的製作辦法,按照古法製作,經過各種的反復提煉,度數也最多隻能達到10多度的樣子。

從南北朝開始,制酒的工藝不斷完善成熟,但是酒的度數仍舊沒有明顯的提高,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到了唐朝時期

唐朝雖然相對富足,尤其是盛唐時期,但是在唐朝,酒其實是非常昂貴的消費品,一萬錢一斗的酒在當時並不少見,賀知章金龜當酒請李白,這段千古佳話的背後,反映出的也是唐朝酒的名貴。

杜甫居住在成都的時候,家中來了客人,只能烹煮舊醅,所謂的舊醅,也就是放了很久煮過很多遍已經發酸的醪糟,而白居易筆下的「綠蟻新醅酒」,說上去彷彿非常文雅,實際上,「綠蟻」指的就是醪糟上的綠色漂浮物。

宋元時期,我國釀酒工藝出現了質的改變,北宋時期,中原地區出現了使用蒸餾法釀造的白酒而且度數比較高

宋代《曲本草》記載:……能飲之人,三四杯即醉,酒復燒二次,價值比常數十倍

從其能夠燃燒而且三四杯就能醉人這兩個特徵來看,無疑,這樣的酒具備相當高的度數,而宋朝時期,已經熟練掌握了蒸餾器與蒸餾技術,並且以此製造香料。不過兩宋時代,南方並不常見商品化的蒸餾酒,而是北部的契丹與金朝,更加普及。

宋朝的蒸餾酒,雖然度數非常高,但當時的人認為其大熱有大毒,因此並未將其廣泛傳入市場流通之中,而是用於醫療、祭祀等方面,市場上流行的酒,仍舊是低度數的黃酒

直到元朝時,蒙古人征伐西南亞洲之後,將阿拉伯人釀酒的方法帶到了中原,衍生出了燒酒,後經過改進,逐漸誕生出了高度數的白酒,加上游牧族群文化的影響,中原地區逐漸盛行起了飲用高度數酒的風俗,原本低度數的酒逐漸退出餐桌

古代的酒是釀造酒,和現在的蒸餾酒是完全不一樣的酒精度。

我祖父在世的時候,每年要釀酒兩次,一次是二月,叫做桃花酒。一次是九月,叫做重陽酒。

釀酒要用糯米。糯米浸泡一個晚上,用甑蒸熟,然後涼透。備涼開水一桶。將酒麴碾碎,加入涼開水,在糯米飯中拌勻,然後放置在酒壇中,密封好。幾天之後,就形成了甜酒。這就是米酒的製造方法。繼續發酵,酒精度會進一步升高。釀造得好的酒,可以點燃。

有些人講究,會用包袱將酒糟過濾。我祖父很愛惜,酒糟捨不得丟。

每天吃飯,都要在灶前熱一大罐酒。酒每天必喝,不喝沒力氣幹活。因為農活真的很辛苦。

我二爺爺,也就是我祖父的兄弟,現在86歲了,每天還是必須喝酒。他現在還能種地,挑砍柴,挑重擔,一般的年輕人還比不上他。

所以,古代的米酒,別說喝幾杯,就是喝十幾斤二十斤,只要能裝得下,都沒事。

我們就拿啤酒來打比,很多人能輕輕鬆鬆喝下一箱啤酒。古代米酒的度數,一般不會比啤酒高多少。

當然,古代也有很好的酒,度數可能能達到十幾度二十幾度。但這很少很少。

能喝兩斤白酒的人,絕對可以喝不少於30斤米酒。至於裝不裝得下,那是另一碼事。


㈡ 蒸餾酒的原理是什麼呢

蒸餾的目的是利用酒醅中所含各種物質沸點不同,將易揮發的酒精、水、版雜酯油及酯類物質蒸發權為氣體後再冷卻為液體,將酒醅中4—6%的酒精濃縮到50一70%。蒸餾過程能將酒醅中的微生物殺死和再產生一部分香味物質。為了使酒醅疏鬆便於蒸餾,常加入少量谷糠。但用糠量過多會有邪味。
一般酒頭的酒精濃度較大,醛、酯及酮等沸點物質都聚集在酒頭里,接近灑尾時,酒精濃度急劇下降。雜醇油的沸點雖然較高,但由於它的蒸發系數受酒精度的影響,在酒頭和酒尾的含量均較多。
因此,蒸餾出的新酒頭常有邪味。但經長期貯存以後,由於醇類發生轉化,反而能增強香味。

㈢ 蒸餾酒是涼水放酒培還是熱水放酒杯

熱的時候放酒杯
插好餾酒管,蓋上甄蓋,蓋內倒入水。甄桶蒸餾要做到緩汽蒸餾,大汽追尾。在整個餾酒過程中,冷卻水的溫度大致控制在酒頭30左右,酒身不超過30,酒尾溫度較高。
裝甑前的准備:底鍋水要每天清換,底鍋水溫度高,可用虹吸管或手搖泵吸出。如果底鍋水中有懸浮物,或溶解較多的蛋白質等成份,蒸餾時就會產生大量泡沫,串入酒醅內造成「淤鍋」而影響出酒率及酒質。底鍋水位應與簾子保持50-60cm的距離,若距離太近,也易產生「淤鍋」現象。鋪好底鍋簾子後,撒上一薄層谷殼,再接上流酒管,放置接酒容器,並將冷卻水調整好。

㈣ 什麼叫蒸餾型葡萄酒

蒸餾型葡萄酒是將果實經酒精發酵後,通過蒸餾提取酒精成分及芳香物質等而成。酒精含量30%-70%不等,具有該果實的芳香味。

蒸餾果酒是將果實經酒精發酵後,通過蒸餾提取酒精成分及芳香物質等而成。水果經破碎、壓榨取汁、經過酒精發酵或者浸泡等工藝精心調配配製而成的各種低度飲料酒都可稱為果酒。我國習慣上對所有果酒都以其果實原料名稱來命名,如葡萄酒、蘋果酒、山楂酒等。

葡萄酒中的成分除酒精與水分外,還有乙醛、丙醇、醋酸、丙酸、醋酸乙酯、異丁醇、戊醇、丁二酸、乙二醇等。蒸餾時要求將一部分物質如醋酸乙酯和丙醇等盡量蒸餾出來保存在酒液中,另外一些物質如乙醛、戊醇、呋喃甲醛等盡量減少,或被分離出,以保證白蘭地的品質。

(4)蒸餾酒怎麼能做到30度擴展閱讀:

為保證蒸餾果酒質量,必須對其所用的果實進行選擇,首先應選擇完好無損的鮮果,剔除腐敗霉變的爛果。果實在採收、運輸過程中的任何傷害,都會影響果酒的質量。選果時對果實的大小和形狀沒有嚴格要求,但對果實的成熟度應當重視,應以成熟為宜。

蒸餾葡萄酒也稱葡萄白酒,是將果品進行酒精發酵後再經過蒸餾而得的酒,又名白蘭地,蒸餾葡萄酒酒度高,一般在40度以上。由於品種不同,其含有的糖分、酸澀味都不同,但對釀酒來說,只要搭配得當,是可以釀成美酒的。

閱讀全文

與蒸餾酒怎麼能做到30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廢水處理常見故障處理 瀏覽:913
純凈水桶被砸了怎麼賠償 瀏覽:936
四季沐歌怎麼重置濾芯壽命 瀏覽:658
含ro純水的濕巾有什麼用 瀏覽:23
反滲透超純水機怎麼維修 瀏覽:868
綠傘除垢劑怎麼樣用 瀏覽:177
樹脂f6一般用於 瀏覽:387
環保柴油機油濾芯怎麼清洗 瀏覽:430
如何把製冰機的廢水利用 瀏覽:67
一體式地埋雨水處理設備 瀏覽:722
反滲透裝置加次氯酸鈉的作用 瀏覽:101
環氧樹脂膠伴什麼粉最好 瀏覽:443
燒開壺可用淘米水去水垢 瀏覽:347
蒸餾酒怎麼能做到30度 瀏覽:260
直飲水機一直咕嚕響怎麼解決 瀏覽:377
北方TDS值高用哪個牌照凈水機 瀏覽:229
R0反滲透膜濾芯圖片 瀏覽:607
CRRT超濾率意義 瀏覽:422
公司edi系統是什麼 瀏覽:582
工業污水重金屬超標怎麼定罪 瀏覽:459